返回列表 发帖

走马观花看欧洲

11月25日

晚上五点多,飞机降落到巴黎的戴高乐机场。

第一次走出亚洲,总还是有着许多的新奇的。在飞机的轮子着陆的那一刻,就把目光投给了小窗外的那片景致,飞机跑道、平平的草地、写着字母和数字的信号牌,远处的低矮的航站楼、航站楼周边林立的照明灯、停着的飞机、跑着的行李车……,这一切仿佛与国内的机场没什么分别,唯有那一闪而过从地面下穿过垂直跑道方向的快速公路,在国内的众多机场的布局中似乎比较少见。

从栈桥走进航站楼,等待过关的人群涌在廊道里。左侧是航站楼外的机场停机坪,只不过涂写在飞机外面的编号和图案不再熟悉;而右侧的机场候机厅,三三两两的人群中黄色人种已经难以寻觅——终于,在这里我们成为外国人了。

中国人进关的检查相对严格,而这趟飞机上似乎也以国人居多。关口只有四个通道,一个是往里进的,一个欧盟专用的出关通道,大批的中国人都挤在剩余的两个口里。最厌恶的就是排队,再加上这种似乎带有种族特征的等待,多少总令人有些心烦。

机场给人的感觉很紧凑,空间也似乎不够通透。刚看到的候机厅如此,再到出关口,还是如此。于是开始怀疑,法国首都机场怎么会如此的局促?难道仅仅是因为建造的时间比较久远?

机场航站楼的内墙壁是黄色抹浆的,裸露的顶棚,未作掩饰触手可及的棚顶风道……想到的是如此的材质与处理,彰显的尽是质朴与实用。

在后面前往行李房的途中,经过一处被玻璃罩包裹的扶梯,那是机场建筑的天井,只不过面向天井的空间都被玻璃隔离。五六条扶梯一条条的悬在天井中,联系着不同的楼层,看似无序,却又井然。

中午的时候,我们在北京机场才碰到全团的十五个人,相互之间还来不及认识。这里到了关口,我们又汇合了全程导游张导,团队的成员才算完整。

后续的记录中有很多会是张导的介绍,他住在德国法兰克福,在欧洲生活了十多年,从事导游也有接近十年的经验。对于欧洲的种种,不管是否真实,他总能给我们很丰富的解答。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张导首先给我们灌输的就是关于中国游客的种种,比如,近年来中国游客数量的快数增长,比如中国游客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因为旅行社之间相互压价,所以他们的就餐、住宿等消费却相对的低廉,比如中国游客中有很多逃逸不回国的让欧洲各国的政府很是头疼并因此加大了因私签证的难度,比如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的低劣,等等之类。

如此种种的陈述,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是高度文明的国度,而我们是不够文明的国家的子民,忽然间让我冒出了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自卑来。

因为即使是同样东亚的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到欧洲是免签的,他们的消费与我们是有差距的,他们,哈,不说了。

张导在给我们做素质提醒,不要随地吐痰、房间里淋浴时不要把水溅到卫生间的地毯上、早餐自助餐时不要把饭渣掉的到处都是,不要……,并辅以许多曾经的实例来佐证。

导游本无恶意,看他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知道这些事情体现在中国人身上似乎很是合情合理,只不过这是在欧洲,入乡随俗,需要给我们做一些善意的提醒罢了。

刚刚在飞机上还看到报纸,说日本人的图书销售中,如何处事哲学方面的书卖得不错,其中有一本好象叫做“如何不让别人把自己当傻子”的书销路最好。

而我们需要表现的,或者说导游希望的似乎是,如何别让欧洲人当我们是粗俗的。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巴黎戴高乐机场

8NyFdRaw.jpg
2u2wSHIW.jpg
1aKbUJxi.jpg
IUEfqsq7.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出了机场,天色已经全黑。上了旅游大巴,开上机场高速,首先感觉到的就是每两人一台汽车的保有量带来的道路的拥堵。

进入巴黎市区,走进环线,顺着塞纳河畔的巷道行驶。在夜色中路过卢浮宫、在埃菲尔铁塔脚畔的一家小小的中餐馆完成晚餐,然后一路向西南,来到郊区的一处小旅馆。

进入环线以后,大巴走过的许多路段都相当窄小,因为城市中有好多好多的老建筑,它们是受法律保护不得拆掉甚至不得随意改变外观和结构的,于是留给道路扩建的可能就微乎其微。道路的尺度,建筑的尺度,都让我们感觉到建筑与人的和谐,不像东方的建筑文化中,人是小的,用空间的距离和建筑的高度来彰显居住者地位的高不可攀。

塞纳河畔的那群古建筑太吸引人了,每一栋都仿佛是建筑的经典,每每有下车去亲近他的冲动,可惜今晚没有给我们留下散步的时间,我们只是在车上匆匆一瞥,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从餐馆走出来的时候,随便拍了几张街景,十米左右宽的街道,十几米高的建筑,毗邻而去,一楼沿街的商店或是酒吧点缀其间,古老的巴黎、亲切的巴黎。在塞纳河的对岸的那块河边绿地,踏着松软的沙石铺地,我们还留下了埃菲尔夜色下的倩影。

这一天没有游览的内容,早晨从北京的首都机场宾馆醒来是北京时间七点半。晚上到了巴黎郊区的旅馆已经巴黎时间九点半,再加上两地七个小时的时差,已经二十一个小时过去了,中间仅仅是在飞机上睡了一小会儿,累了。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巴黎初印象

XOp2OmQG.jpg
WNfoKygF.jpg
XX0TqQ4s.jpg
dLa8GCkP.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126

被导游说中了。张导说起过要我们晚上晚点睡,要不然早晨三点起来就再睡不着了。可是困了以后顾不了那么多,草草扫荡了一圈电视节目,在跟分在同一房间里的新疆小哥简单聊两句,很快就入睡了。

半夜醒来,约摸着快天亮了,看看表却只有零点半。再睡,再醒,再睡,再醒,如此反复三四次之后,终于挨过了六点。直到同屋的那位也不再成眠,于是打开电视,继续扫荡有限的那几个电视台。

自助餐厅的服务员是位漂亮苗条的白人姑娘,可惜众多难以交流的中国客人的到来让她有些焦躁。恐怕是因为支出的费用不同,自助餐厅似乎是分成两个部分的,一部分中国人被叫住不要试图进入里面享受更好的早餐标准。语言,这个时候,终于显示出它作为文盲的评判内容的重要性,如同文盲处于现代社会一样,没有语言的交流,我们的游客倍感吃力。

八点准时出发。

我们从巴黎进入欧洲,但行程却是从比利时开始。今天的安排是由巴黎往东北方向前进,先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晚上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穿过巴黎城区,首先经过的是巴黎的环城高速,感觉走过的路段多半是堑在半地下,穿过或长或短不少隧道或高架桥。与把城市内的快速路架在半空相比,放在半地下,造价或许并不贵多少,但对居民的影响似乎要少许多,而景观性却有明显的增强。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性的评判标准,什么才是好的景观?而我理解的行驶在路上的司机们,应该更喜欢看到道路两侧是绿树,而非连绵不断的建筑外墙和屋顶。

行驶在乡间,常常见到有其它高速公路与此相交,感觉这里的高速网密度好大。路两侧有许多的小镇,每个小镇里至少可以看到一个尖尖顶的教堂,他们距离高速公路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车程,水电煤气等市政设施以及少年教育、生活用品商店等等服务设施与城市没什么区别,除了中学以上的教育和高档的商品比较少见以外,这里的生活同样的舒适和安逸。再加上居住成本的低廉,所以吸引了大批的人民居住,不像中国大部分农村的人去楼空,或者是年轻人难觅。

近郊的高速公路不收费,好像西欧有许多国家都是全程高速不收费。由于村庄的众多,自然带来的出入口的众多,下穿的镇路的众多。路面的质量很好,只是铁丝网等封闭设施断断续续甚至没有。

在欧盟的国家内穿行,方便程度就好比在国内的驾车出省,法国跟比利时国界上只有一个不起眼的界碑,无人把守。

于是又聊起人们流动的方便性,户口制度仅仅是中国的产物。而欧洲是没有户口的,人们是可以随便流动的,不光在本国内,只要是在欧盟内部,哪怕换个国家的首都来定居,都不需要什么人的批准,租好或者买好房子搬过去住就是了,最多只是到当地警察局去报道一下,告诉政府你的到来。而一栋郊区的别墅,又往往很是便宜,只要有个身份,在这边生活应该是件比较轻松的事情。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在布鲁塞尔的那顿午餐很不错,我们此行的所有午餐、晚餐都在中餐馆进餐。只是,国外中餐馆的味道大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在旅行社为我们紧缩费用,在每顿只有六欧的成本控制之下。

布鲁塞尔的街巷已经感觉很浓厚的欧洲建筑风情。餐馆对面就是一个非常艺术的建筑,外立面、石柱、窗棂上的石头雕刻,半裸的美女、玩耍的儿童、蹲坐的狮子,一个个一串串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然而,这还不是最宏大的。当我们踏着古老的石块街道,走过三两个路口,到了布鲁塞尔大广场的那一刻,顿然有种惊呆了的感觉。

一个三公顷左右的广场,被一圈的古建筑所围合,留有几条胡同与外面相连。每一栋建筑都是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也比城区里普通的欧式建筑要高一些,复杂而金碧辉煌的立面形式、尖尖的屋顶。顿然让人感觉到这里皇权的威严来。

好像这里也曾经是雨果、马克思等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如此的地方进行创作,怪不得灵感不断。

我对欧洲的古典建筑不是很懂,分不清他们都是具体哪个时期哪个地区的形式,对于那些个风格流派,也不大分得清他们的特征特点。但是走在不同的空间里,建筑给人的感觉是鲜明的,建筑想要告示人们的信息也是相对容易感知的。

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的所在地,这里也几乎是西欧的地理中心,他有好多的现代建筑,现代与古典的区分也是异常的明显。只不过本次欧洲的旅行以古建筑的欣赏为主,我们更多地体味那些古老城区的性情,并没有更多地在意新城区的文明,除了那联络城市与城镇之间密集的高速路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8:02:32编辑过]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布鲁塞尔街头即景

MdDCg1vi.jpg
7Fj6SKTV.jpg
DcIYxwrH.jpg
m1lWbjdC.jpg
10YMszvh.jpg
liYrpeje.jpg
YFZX5Rrb.jpg
UpAvWDuU.jpg
N2A41lRF.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20:13:40编辑过]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布鲁塞尔黄金广场

h4uHPZyA.jpg
1TqjlUIz.jpg
mwS9opqY.jpg
2mZq6qSE.jpg
7Oe8Nvvf.jpg
v0XMr2qL.jpg
FTlZxpXU.jpg
bTTx3x4H.jpg
rPTmeofM.jpg
5vwlNI10.jpg
MHiDPg61.jpg
UYdVa2Yr.jpg
zzpowrT1.jpg
OLWUFQ2Z.jpg
eBW8RVFf.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傍晚我们进入了荷兰,先到阿姆斯特丹郊区看了一个风车山庄。相比而言,荷兰的感觉更多的是田园风光,风车、草地、还有高速公路上不同寻常的地方:有路灯——这里电力资源丰富的结果。

古老的风车主要有三个作用,排涝、拉磨、发电。现在排涝的功能已经被水泵完全替代了,拉磨的功能也基本被机械所取代,而发电的功能经过多次的技术革新,已经与最初的形状和结构有了很大的差别。

顺便问起了发电,说到德国的核电已经通过立法将逐步取消。因为核废料的处理很麻烦,它的影响会延续上百上千年,每一次废料都先送到法国去处理然后再运回国掩埋,来回的路上总会遭到国民众卧轨式的极力反对。尽管德国的核电厂目前为止还是最最安全的,没有出现过泄漏之类的事件。

而替代的发电形式,一个是太阳能、另一个是风能。德国现在有一万两千多个风力电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多风车的国家,发电量占全国电能生产的百分之十。但无论是风电还是太阳能,成本都远比核电要贵很多,立法一出,政府只能向这两个新兴的行业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鼓励其发展,如果到时候电不够用,就从法国买。德国人真精明,把污染的东西留在国外。

一路北行,可天气却是越发的暖和,因为我们是从内陆走向海边。这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区别。五十多度的纬度让这边的冬天好短,早晨八点出发的时候天才蒙蒙亮,而晚上五点不到,天色就已经黑了下来,每一天留给我们的游玩时间实在太短。

说起行程的安排紧凑程度,大巴每行使两个小时就必须休息一次,停留不到十五分钟不算休息。大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早晨开动发动机和晚上关闭发动机的时间都会有电脑记录,而一旦超出工作时间,就是违法了。

最近法国闹事,法国警察查得更加严格了。

荷兰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围海填出来的,地势低洼。所以我也在怀疑这里的防洪排涝怎样解决。进入阿姆斯特丹市区。可以感觉老城区的运河到处都是,几乎与街巷交互着布置。后来导游告诉我们,只有一条河流是穿城而过的,好几条运河是平行着环状布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每一个街坊都有一个边是靠水的。我想运河的功用不光是为了航运,排水也应该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否则全城三到五米的高程,排水肯定是个问题。

中间听到导游提到过荷兰的几个比较厉害的东西,比如这里的水泵技术、比如修隧道的技术、比如这里的大坝,它有一个几十公里长的海上大坝。我想这恐怕也有防浪的功能在里面,可以降低这里的建设标高。

河上有很多方形的船坞,里面也有固定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它们永久性的停靠在那里,是廉价的居所,只不过相对简陋而已,却是形成了这个海港城市的特色。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后来逐步的没落,它在荷兰的功能逐步被鹿特丹取代,目前只有鹿特丹吞吐量得十分之一了。

荷兰比德国和法国略微富有一些,人们的总体素质也要高一些。这里的人口密度是最高的,这里的思想是最开放的。比如,安乐死在这里是合法的,做妓女是合法的,吸大麻也是合法的。

欧洲人本来对性的态度比较开放,相比而言他们对婚姻则要慎重很多。至于嫖妓,无论是否合法,反正是要存在的。既然如此,就索性把它管起来,对它收税、定期对妓女们进行卫生检查,规定她们的收费和服务。晚上我们就去了这里的红灯区去转了一圈。

临河的街坊,三五层的连排小楼,一二楼的彩色霓虹,接踵而至的各色游客。在这里,逛红灯区就像在国内逛商业步行街一样的平常和坦然,常常看到年轻的男男女女相拥而行,好多的性用品商店,色情的表演厅,相携挑选或观赏。而那些漂亮的三点橱窗女郎,则是单身男士的乐园,常见有人来开橱窗的大门,第一句话通常是“how much?”

据领我们去的当地导游介绍,妓女们见到黄种人常常会说“五十欧”,或者是伸出一个巴掌,告诉客人她的报价。这里的规矩,十五分钟,不准换姿势。哈,好像也不便宜,不晓得可不可以讲价。导游告诉我们,商品的买卖这里没有讲价一说的。

还去看了场色情的表演,看完以后大呼上当,不过是一些毛片的真人版,而内容则太过平淡。

可以一说的只有一个场景,在一个小时的表演的最后,舞台上的美女邀请五位观众上台吃香蕉,白种人也有积极的,也有腼腆的,但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都是坦然和轻松的。但是很多国人的表情则似乎要复杂得多,靠在过道边上的几位,要么低着头,要么一脸肃然,还有几位中年女士把自己埋到座位里躲起来……都知道是色情表演了还进场,进场了却又满脸的严肃和不屑,不知道都怎么想的。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荷兰风车山庄

ZzBc0R3Q.jpg
rNIAlM1u.jpg
W8iarCrz.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阿姆斯特丹达姆广场及街景

7mzp4pqJ.jpg
BPwlHlBe.jpg
OW956cdc.jpg
UWDtCzNx.jpg
0atUJLd3.jpg
mgeSKhIq.jpg
ogNzzaYa.jpg
eLQfl94e.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1:10:52编辑过]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阿姆斯特丹砖石加工厂旁的市民广场

YzZ0MMdS.jpg
oVScdSn3.jpg
XbBFcrcr.jpg
X7oAfYKj.jpg
gsZjY7jw.jpg
XF3GFbBK.jpg
bsnPPItk.jpg
21ijHBm9.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1:11:53编辑过]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阳光不锈在2005-12-10 19:06:43的发言: 原来老九跑到欧洲遛蹄去了,是不是也赶上了一场好雪?

在欧洲走了五千多公里,没办法,跟旅行社走就是这样,每天马不停蹄,不及咀嚼重又上路。

雪倒是看了好几次,只不过没有赶上正在下的大雪。最后一天,我会上一些奥地利的雪景。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华英雄在2005-12-10 21:12:41的发言:

哈哈,回来了,写得很好看啊,特别是荷兰的那段,竟然还去看了真人版,看来老九是接受了资本主义糜烂腐朽生活的洗礼了哈,哈哈哈,能回来个全人就是不错了。

老外真是想错了,竟然用美景和女色来欺负老九的眼睛,大错特错啊,恭喜老九啊,没有被糖衣炮弹所击倒!

回来就写作业,表扬一下,加个精哈!!!

本是出去放松的,就想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感知旅游地的种种,生活环境的差异、价值标准的不同,哈,到了别人的国度,仿佛没有必要还拿国人独有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可惜的是我们这趟是高速公路深度游,大量的时间都在高速上面跑了,体察民情为国增光的事情就留给其他人喽。

导游也讲,大凡自费旅游的团队人们都要轻松些,相对而言公务团则要正经很多。尽管很多方面的表演,中国的也许要更好看,只不过是在地下而已。

好在带了笔记本,乘大巴时间无事可做,就流水账似的随便记记。文字大都是写好了的,回来稍作修改,添些照片就是了,所以还不麻烦。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小桦在2005-12-10 23:15:37的发言: 一个德国人的理想部分的在欧洲实现,我们叫它什么主义,我们还在努力实现着 游记中没见到“别字”这不是老九的风格

国情的、体制的、民主的东西天天都在聊。很多时候,外表给我们的感觉资本主义国家更接近共产主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大家的基础不同,发展的时间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国人们还需要努力哦。

这次不小心回头检查了一遍文字,所以可能别字少点,,以后争取保持这个优良传统。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早喻在2005-12-11 10:50:17的发言: 欧洲的建筑真是没得说啊,帅.

看得久了就麻木了。后几天,无论见到什么建筑或景色,整个团队早就鸦雀无声了。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127

第二个夜晚,基本上我的时差就倒过来了。一觉睡到六点钟。

今天的行程是先到达姆广场,然后去钻石加工厂。中午途径布鲁塞尔吃饭,然后赶往大公国卢森堡,并在那里晚餐。天黑后去德法边境的城市萨布里肯住宿。

达姆广场(12楼图片)并没有太多的震撼,古典的平民风格,很小的街心广场,中间一个雕塑。写这篇纪录的时候已经记不清广场的故事,问了同行的几个同伴都没有什么记忆,看来景色的雷同我们已经开始视觉疲劳了。

广场留给我的最深的记忆就是荷兰的三个叉形标志,代表着这个国家重点防范的三样东西:因为地势低洼所以要防涝,因为建筑物密集间距过近所以要防火,因为人口密度大所以要防瘟疫。

然后是钻石,荷兰本身不产钻石,原料大都是从南非运来。但这里是最大的钻石集中地,它的切割技艺是最好的,城市也因此而闻名。

参观了钻石加工工艺,学习了钻石的定级方法,并欣赏了一些钻石饰品。

更多的游客留在店里采购饰品,我和一个同伴跑出来拍街景。钻石加工厂是一连四栋临街的别墅,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场(13楼图片),一半是软质的砂石铺地,另一半是草坪,围绕广场的是一些古老的别墅群,广场上的小品简单有序,踏着清晨雾霭,漫步在广场边的林荫道中,恰有一分悠闲与舒适。这个广场才是现代的,属于市民生活休闲的广场。

欧洲很多的城市都可以见到有轨电车,每一趟电车从广场边上经过,宁静的空气中就有一串金属的声音传来,给小城增添了些许跳跃的音符。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我们到卢森堡只呆了两三个小时,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因为太小,所以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国家,他的元首不叫国王而叫大公。国家只有一个七万人口的首都,然后就是一些零星的城镇散布在周边。城市中心有一条贯穿的大峡谷,长三十多公里,大约二三十米高,里面没有水,二战时里面倒是有工事的。

大巴停在峡谷边上的一个小纪念碑广场,我们则去参观大公府以及周边的老城建筑。三五层的建筑空间,街坊要小一些,也更整洁一些,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感觉就像我们那边的步行商业街。

天色暗了下来,看到周边的很多居民都朝向一个方向聚集,我们跟过去,发现了一条地摊式的拥挤的小街,街道的中段有一个小小的广场,街道和广场被一些临时的小木屋式的商铺填满了。就要到圣诞了,这些小商铺基本都与圣诞用品有关。

一路走来,因为赶在周末,所以多数的地方都是商店大门紧闭。西欧人的习惯,周六半天班,周日压根就不开门,所以到处都冷冷清清,除了外国的游人。这里是在阿姆斯特丹花街以外,我们第二次走到了本地人口集聚的地方。

来集聚的人很多是牵着小狗的或者是推着童车的,这个时段仿佛是居民们约定好的集体放松时间。大家在街心聚在一起,一家几口,或是邻里邻居的,喝一杯咖啡,唠唠家常,采购些用品,好不惬意。而我的注意力,更多的在那些漂亮的美女身上,只要是当地人汇聚的地方,总能看到许多的美女,从十几岁开始小女孩,到三十多岁的少妇,甚至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太太,总会给人许多的惊喜。可惜,还是不大敢明目张胆的拍照。

在卢森堡的中餐馆吃过一顿后,就直奔德国的小城萨布里肯。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景点,只不过卢森堡的旅店比较贵,所以选在这里住宿罢了。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卢森堡峡谷及停车广场

sOHIJUz2.jpg
BxtDtRdl.jpg
rSrSOAnF.jpg
re2QqLwl.jpg
IgZIMwNR.jpg
LNFWG87V.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卢森堡大公馆周边

E9DF1ETV.jpg
Bwcbomm5.jpg
che2n9jc.jpg
NLcsG1GT.jpg
iMTx2tYy.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卢森堡夜市

VdoxnT3V.jpg
CFGq4Myq.jpg
S1noGiVg.jpg
qwoUDj9c.jpg
puAbYldD.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128-30

我们在巴黎呆的时间比较长。28日一早开始往巴黎赶,中午到,30日过了中午才撤出巴黎,留在巴黎城区的时间有足足两天。

巴黎的游览项目相对也较多,计划内的有埃菲尔铁塔(到二楼观景台)、卢浮宫、协和广场、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车上浏览)、以及巴黎商业中心的购物。另外有很多自费的项目,因为旅游公司要降低总报价,所以把一些经典的项目都改成自费了。比如:排名夜总会第一名的红磨坊歌舞表演、正宗的法国海鲜大餐、塞纳河的游船、凡尔赛宫等等。凡尔赛宫在郊区,同团的人去得太少,没能成行。另几个项目我们都没有参加,都费用不菲呀。在大部队乘游船的时候我们四个乘地铁去了德方斯。在30日上午团队继续购物时,我们四个又跑去了巴黎圣母院,感觉不虚此行。

卢浮宫是座艺术的宫殿,在里面走马观花的呆了两个小时,时间太短。导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中文版的导游图,然后就冲着几张名品寻找去了。我没啥艺术细胞,说白了看不懂什么,只是瞧个热闹,搜刮脑子里知道些的记忆,把多少听过名字的作品胡乱的瞧一瞧。

宫殿好大,文艺复兴以后的油画作品的展厅里面,有很多的白种人在看画。在其他的地方则主要是些如我们般偶来人们的身影,或者就人迹罕至了。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四点多,一会儿天就黑了,走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总似有一股阴霾向我逼近。

从卢浮宫开始往西偏北有一条巴黎最大的中轴线,靠着卢浮宫的是协和广场、然后是香榭丽舍大街,曾经欧洲最长最宽的大街,然后到凯旋门,一个十二条道路的汇集点,然后再往西就是巴黎的新区德方斯。

从古典到现代,我们在这条中轴线上花了半天的时间。看了几天的古典建筑后,在大家对欧式古典的建筑和广场有些麻木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德方斯。这里是CBD的典范,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才具此规模,它的标志性建筑是德方斯大门,它令人称道的地方则是这里的交通系统与建筑的关系处理,以及整体的建筑关系的处理。

古典的东西没必要去学,古典的精华也学不来,那很容易做成不伦不类。但对现代建筑而言,国内的建筑往往太过粗糙,而这里的作品则要精致许多,几乎每一栋都有它很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相互间的关系,高度的关系、距离的关系、立面的关系等等。一个环形的快速路系统,中央有轨道交通和快速路从底下穿过。机动车道、地铁车站、公交车站、停车场都在互通的地下层。整个中央区的地面全是连续的人行的广场空间,小的边角绿地、中央水景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巴黎圣母院是个很雄伟的教堂,在巴黎欧式建筑群中,它的立面也足以笑傲,毕竟建造的年代不同,中世纪早期的哥特作品在巴黎这个大都市中保留的好像并不很多。而进到里面,也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教堂里面很暗,窗户都贴有艳丽而厚重的窗花,蜡烛形状的吊顶或壁灯发出微弱的光线,让这里更添神秘。所有进来的人都满脸的肃穆和谦恭,小心翼翼的在教堂里游走,气氛的庄严以及建筑空间的庞大同样的让人略感窒息。

巴黎是购物的天堂,小小的转了一圈,就花了不少银子。这里最大的商店有华人翻译叫做“老佛爷”,第二大的是巴黎春天。商店的布局什么的跟国内没啥区别,差的只是商品的档次和价格。

巴黎的地铁有近百年的历史,十多条线,错综复杂。一点四欧的均一票价可以在城区内随意乘坐,所以非常的方便。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方向,坐了几站之后才发现错了,搞得我们很是狼狈。其实各地的地铁都差不多,对照好地图,搞清楚线路和方向就是了。

在埃菲尔铁塔上可以看到巴黎城区的全景,可惜的是那是我们到巴黎最早看的景点,那个时候我对巴黎城区还没有概念。两整天的闲逛之后终于理清了巴黎的大体脉络,这时再上铁塔,也许会更有看点吧。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早喻在2005-12-13 9:19:25的发言:

老九也用男香?

俺不讲给女人捎的哈,俺是讲一般男人去了巴黎会给自己买点什么。

还没养成用男香的习惯,也许有一天会,但不是现在。

巴黎的东西不错,不过大都适合女人,哈,腰包瘪瘪,不舍得给自己买阿。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巴黎埃菲尔铁塔

ThJwFsDi.jpg
kBwFvULb.jpg
R7xtWAKL.jpg
bNdxjiku.jpg
W43JZcoI.jpg
v5C1QPOP.jpg
LEsOaGB2.jpg
A1Rh5qXr.jpg
Sy88RWYx.jpg
DK7E4RMM.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巴黎卢浮宫

5e4HLYkj.jpg
r4b6Ye2L.jpg
r4SLA2Ub.jpg
zHHAHCfq.jpg
p17UTZJo.jpg
SAnRi4xo.jpg
KzZHRqWV.jpg
WzZ40JgJ.jpg
ZgdDv9PJ.jpg
wSbXr9Yj.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巴黎协和广场、凯旋门

CDn2sTNo.jpg
dZbsG8bO.jpg
DoXKA9vm.jpg
3Mlmmbto.jpg
yoaf5YHI.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巴黎圣母院

OELW5RKO.jpg
Ab7bnRjG.jpg
nTI0R4cS.jpg
qLz5DzxW.jpg
eog99fTd.jpg
vpftPUe4.jpg
DAkGzExo.jpg
7NK6bqQz.jpg
ytlHE6Dt.jpg
WGx7XoYd.jpg
HfFUqVIT.jpg
WF1uxqNa.jpg
OFBOPzEq.jpg
72MMLnHR.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巴黎CBD德方斯

Es68TSYd.jpg
iiEcGcKk.jpg
hOq7k1Du.jpg
BXo0J2jf.jpg
aGBLrhOL.jpg
fGgm37FY.jpg
CuIcCDsK.jpg
dLn8ZG7w.jpg
vpBMFM9W.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30日入夜,我们赶到了法国东南边境的城市第戎。明天将从这里进入瑞士。虽然方向在往南,却是在往山区行进,天气越来越冷了。

第戎是一个三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在欧洲已经算是大城市了。旅馆在它的中心区。大巴停在中心区的外围路上,一路走进三四百年历史的小城街道,我们进入一个由古建筑改建的家庭式旅馆。

第戎的中心区不到一个平方公里,外围一圈环状公路之外的近郊区主要是新建筑。而内部都是很狭窄的小巷,四五米到七八米宽,有的是纯粹的步行街,有的有一车道的机动车道,只有小轿车和公交车可以进入。中心区以商业为主,基本都是底层的商店,大的超市都在郊区,比如法国的家乐福,最大的一家就在第戎的郊区。另外一些就是办公区,来中心区的都是来休闲的,吃吃饭、泡泡吧、逛逛街什么的。整个中心区的建筑风格非常统一有序,同样都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为主,已经看了好几天,已经不奇怪了,觉得很舒服的是它整体风格的统一以及空间尺度的贴近感,这里的街道非常干净,也有助于让人流连于此。闲逛过程中还看到了两个教堂及一个权力机构,不是市政府就是警察局之类的东西,教堂是很鲜明的哥特式的建筑,虽然没有巴黎圣母院那样雄伟,但同样的很有味道。每一个面,每一个角度的屋顶,每一个细部的手法非常精致。

也在国内西安古城等地方转悠过,那些未被改造过的老城区的建筑、街道的尺度感都差不多,不足的是建筑本身的风格、建筑的艺术性、道路的整洁程度、老区内部的基础设施配套等等。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古老的建筑往往比新房子要贵。它们往往在城市的中心区,承担着城市的行政、商业等等公共职能。

难得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区住一晚,所以趁着夜色,我们几个在第戎老城区的街道里逛了一个多小时,可惜的是八点多钟大部分商店都关门了,除了一些酒吧和餐饮以外,这个跟周末大部分商店都关门歇业一样的。

本来也是最好的机会去体验一下法国的餐馆文化,据说和一杯咖啡也不会很贵。还是缘于交流的困难,我们没能真正的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中去。

第戎的这家旅馆也很有意思,与其他旅馆相比,房间要大一些,里面有一角的空间配备了厨房用的设施,很小但很精致,屋内还有一个方桌,很适合家庭做饭聚餐。厨具、卫具、家具都是以后很好装修参考。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nicole在2005-12-13 23:43:57的发言:

头发都白啦

上小学时头发就白了。闹闹,怎么才看到我有白发?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nicole在2005-12-14 11:35:00的发言:

你还没去做检查么 在这样的话我们不带你玩啦

你想让我检查些什么呢?

哈,不带我玩是怕我传染给你吗?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第戎老城区的夜色

eL1w64JE.jpg
G4cweXpR.jpg
HcaE6esT.jpg
rKbVIkwi.jpg
wpcD6pQz.jpg
5QeIT4te.jpg
POngXnb7.jpg
Ej0aYiQU.jpg
Kuw6ogV2.jpg
3pBDPQ2Z.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21

一早,从第戎出发,穿过瑞士的国土,先到了一个小公国列支敦士登。

全国人口三万人,首都人口五千人,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山坡上,很干净的小镇,现代的城镇建筑,健全的市政设施,与瑞士一样是一个中立国,主要靠钟表的关联行业等为生,生活水平与瑞士相当。

这纯粹是旅行社为了增加一次出行国家的数量而增加的地方。实在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弄得这一天都在跑路。看了一整天瑞士的田园风光,雪山、湖泊、牧原、山间的农庄……可惜高速公路上无法停车,没有拍得更多的瑞士的山水风景,天黑后才终于到达晚上入住的城市卢塞恩。

瑞士是最富有的国家,国民人均收入每年在五万美元以上,(荷兰、卢森堡、德国等在四万左右,法国等西欧大部分国家在三万多,意大利较差只有两万,中国,嘿嘿,自己去比吧)。它的四大支柱产业依次是,精密仪器制造、金融、钟表、旅游。一个资源贫瘠绝大部分国土在山区的国家做成世界首富,这本身就值得世人尊敬和学习。

一路的山水风景,对于我来说本没有什么惊奇,甚至连居民住宅的分布,也如国内一些山区般零散的布置在山脚、山腰、以及不特别高的山顶上。但是,很明显的,每一栋房子都有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每一栋房子都有水电气的供应。除了山上的岩石和积雪,能看到的绿色只有两种,一种是乔木的墨绿,一种是牧草场的葱绿,所以一路行来,公路在隧道与桥梁上不断的变化,但窗外可以看到的景致却始终如此的整洁利落。

瑞士很富有,所以政府有这个实力把基础设施铺到每一家的门口,这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

在这些山区里,点缀着无数的湖泊。水质清冽,更给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增加了跳动的音符。卢塞恩这个城市就坐落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卢塞恩湖边上。

最初进入瑞士时接触的是一个工业城市,初步的城市印象与国内没什么区别,以为瑞士没什么城市好看了。直到进了卢塞恩的中心区,才发现在欧洲,真的不敢小觑任何一个有些历史的城市,只要可能,这里的子民总会想方设法把它的形态完整的保留下来。卢塞恩中心区,又是一个历史沉淀出来的欧洲小城。

对于我们这些旅游者而言,卢塞恩更成了中国游客大笔花钱的场所。钟表、军刀、巧克力,一袋又一袋,一趟又一趟,这三样东西被大批量的从商店搬到中国游客乘坐的大巴上。

导游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逛各家的表行,可以发现,各家表行或多或少都有会中文的售货员,而且买表人的群体中,中国的旅游团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外国人往往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衷于买表。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3C0CyJyp.jpg
hLwYuA6e.jpg
VlKLvHvS.jpg
gbWZwWzU.jpg
1yssbnsh.jpg
KrcBkMrh.jpg
RpZXspwf.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瑞士田园风光

cFcYzdT0.jpg
RzlU7Cbb.jpg
p87EFoKm.jpg
5oHm296M.jpg
9GsAaayq.jpg
WhgPV85l.jpg
K5k8JIqf.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早喻在2005-12-15 8:10:05的发言:

中国人不但热衷买表,而是热衷买各种东西,在巴黎的LV店里买包的也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

一早乘大巴经过香榭丽舍大街的LV店时,看到了门口排着的队伍。导说,日本人多一些。没有下车去看,都是东方人种,离远了也分不清。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tiantang在2005-12-15 14:08:09的发言:

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批判的真实而深刻!

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好文章!请德仁、成寅看一下,然后送大连各报刊转载!

啥意思?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nicole在2005-12-15 15:01:45的发言: 很喜欢欧洲 有机会一定去转转 最好是学会语言不必跟着旅行团走

自己掏钱,当然不会这样走马观花的赶场子。

自己走,可以约三两个伴,其中须有语言过关的,而且,如果在哪里都游刃有余,还不单单是一门英语。德语、法语、荷兰语、意大利语,等等,都要会一些。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卢赛恩街景

YAs9koge.jpg
v89bPjBQ.jpg
iJyCkbiK.jpg
aesf3N60.jpg
J3bm26Ko.jpg
rI2Mn5Qg.jpg
gSsyXpiY.jpg
wAz7oWeI.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22

一早又去卢塞恩中心区逛了两个小时,继续购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购物能力,也包括我自己,昨晚买了两块表。睡了一夜,又去买了两块。只是除了买表,我和一个同伴还参照刚从旅店里得到的卢塞恩地图,把中心城区几个代表性的建筑尽可能的都走了走。而其它人停留的就只有商业区了。

上午我们离开了卢塞恩,开往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

与前几个城市相比,米兰可是个大都市了,二百二十万的人口在欧洲并不多见。米兰的几个景点比较集中,以米兰大教堂为中心离得很近,导游给了我们两个小时自己去看。可是团里更多的人似乎已经对景点彻底丧失了兴趣。

导游也在劝大家,这不是购物团,大家出来一趟不容易,还是多看看景点的好。

只不过,中国人的购物动力,更多的来源于回国后的四处派送。上下左右都要打理,每天都在盘算在哪里能买到什么合算的东西适合送给谁,如此一来哪里还有心情游玩?巴黎的凡尔赛宫不去、瑞士的铁力士雪山不去、后来的比萨也被取消。在兜里有钱的时候购物最具有吸引力,兜里的银子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索性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而在欧洲,人们之间的礼物往往都是非常轻的,这里更注重的是送一份情意,礼重了反而不敢收,这很容易让人去猜测送礼人有什么企图,同时礼物重了也算受贿的,越是富有的国家、受教育程度普遍高的国家,人们越是重视个人的信誉,不敢乱来。

其实,走进米兰中心区,就可以发现这里和以前的几个古城还是有所不同的。巴黎等等的城市固然风格很一致,建筑很古典。但相对米兰而言,除了教堂和一些重要的官邸外,大部分的古老的居民建筑的形式比较接近。而在米兰,很容易察觉出这里的居民建筑细节变化很丰富,再到我看到米兰大教堂的时候,更是觉得诧异,它的设计甚至有些过于繁琐芜杂,精致的过了头。

据说米兰大教堂建了五百年。一个建筑能够持续建造这么久而没有大的改动图纸,这又是何等的胸襟。其实这一点在西方很常见,只在中国,政府的行政官员总要在个人任期内实现一些改变和突破,于是做出了无数的短视决策,规划总是在不断的推翻式的调整,让城市和市民和很多方面都无法适从,所以现代的中国建设,少有经典,而古典的,也都早早的被战争的炮火炸掉了、被文革的红卫兵革命掉了、被市长县长们政绩掉了、被没读过书的老百姓无知掉了……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米兰大教堂

dxnryx1a.jpg
fa1UqShd.jpg
l9eHad0Y.jpg
CwukEPss.jpg
13upSfkM.jpg
S0OknXno.jpg
xb9lQEWG.jpg
c8Ezu7SK.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米兰闲逛

XYzn5lOH.jpg
qKy7HcNE.jpg
JlKvbkQI.jpg
QDKj6f9u.jpg
D35Poksh.jpg
Xd0QKohu.jpg
6Y20B31J.jpg
BtQLieel.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23

一早上车时出了点小故事。我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看到大巴司机忽然很暴躁起来,嘴里嘟嘟的说些东西,还学着吐痰的动作,然后把放在他座位旁边的纸篓狠狠地扔出汽车,可能是觉得这样仍在大街上不合适,他又下车,很暴躁的捡起纸篓重又扔进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这才意识到,有人在刚刚上车时,往纸篓里吐痰了。

司机再上车时嘴里依然嘟嘟囔囔,我们听不懂他的语言,但他狠狠地说着“Chinese”,这个大家都听得懂。

我不知道吐痰的是谁,其实在组团的最初,导游曾经有过类似的提醒,不要随地吐痰,有痰的时候一定要用纸包起来扔到垃圾箱,不要在洗下身的洁具里大便,不要把小便溅到便池的外边,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总之不要把自己不很讲究但习以为常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带到这里。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我相信国人在露出这种种不雅时不是故意的,但是很多事情还是真实的发生了。行为是一个人的,但受到影响的从来都是行为人所代表的国人的全体。

导游提到他曾经接过一个台湾团,那是个学生团,来这里做表演的,他很惊讶于台湾小学生的教养,这种教养表现在人与人接触中的每一个细节。而反观国内的下一代,那又是一个不堪一提的话题。老一代的习惯已经养成,很难改变了,下一代如果继续这样,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中国人又怎样赢得外国人最初始的尊敬呢?

我们坐车的时间很长,除了在巴黎,每天都有至少半天的时间在高速公路上,于是常常有一搭没一搭的听导游瞎聊。今天导游提到了“政治清廉”四个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类似的话题提过好几次,

因为西方国家大都是民主国家,民主是区别于独裁和专政的。国家体制里立法、司法、行政的权力是分开和独立的,相互牵制,所以任何一方都不会太猖獗。导游聊起过很多例子,比如某国前外长度假时动用了军用直升机被记者抓到,曝光后政府迫于民众压力将其换下;比如某国前总理接受了某财团的资金用于其所代表的政党的选举,被类似国家安全局的部门拍到交易过程,结果总理不得不向国民道歉,后来灰溜溜的下台……太多的例子。因为民主的国家他们的行政官员是民选的而不是上级任命的,所以每一级的官员都要受到民众的监督并对民众负责,而不需要去巴结上一级,再加上公务员的收入都相对较高,所以一来在政策法律的监控下他们没有机会腐败,二来他们也无需腐败。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东子在2005-12-19 23:13:54的发言:

好辛苦呀!!!

……

……

……

别误会哈,我说的是我看得好辛苦

ps:怎么处处都要体现中国人的素质差呀,知道就行了,脸红还得一遍一遍的

与背包出行的不同还有一点,

背包爬山时,往往会从路人的注目中寻到某些自尊心上的满足。

而这次的拼团,团队的人员来自祖国各地,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的行为举止让我们都看不过眼,自己倒是因为同是中国人而脸红过好几次,人家却没事人似的。

好在脸红只是偶尔的。每到一个城市或景点,导游一般都是给大家一定的时间自己转,每每这时我们几个总是跑得最远,希望能够尽可能多一点的去感知当地的种种,哪怕仅仅是对一些建筑和规划的最浅薄的感受。这个时候,往往是很开心的。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早喻在2005-12-20 8:17:25的发言: 米兰大教堂这是属于什么风格的建筑来着?从外面看有点不舒服,瘦骨嶙峋的样子。

正如张三所言,米兰大教堂属于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建筑。

关于欧洲古典的建筑风格和流派,啉哒给了一个很好的介绍性网站,里面一定有很好地说明。我自己倒是道听途说知道那么一点点,但是非常的不全面,怕说出很多错误来,所以不敢在这里卖弄。下面简单罗索几句,欢迎各位大侠们指正。

那个网站里分得很详细。有些风格分类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不过,欧洲的建筑流派非常繁杂,大概的脉络可以跟着欧洲历史发展分为: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已经非常少见了,只有在希腊和罗马还有一些废墟,稍后我会传一些罗马的照片上来。古罗马的建筑特点体现在结构上的就是柱式。柱子也是建筑的承重构件。

2)中世纪的建筑。这里面又分为拜占庭式、哥特式等不同地域和时期的风格。哥特的东西很好认,留存下来的大部分是教堂,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尖顶。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都属此类。只不过,巴黎圣母院属于中世纪早期的,而米兰大教堂则属于晚期的作品了。

3)文艺复兴时间的建筑。这个时候,建筑风格的种类就更多了,没有一个统一的特点。比如有一类,古罗马的柱式有很多又重新应用于建筑的立面,只不过,后期的柱式逐渐的变成了一种里面装饰效果的需要,而非单纯的受力构件。

在一些相关的介绍中,对某一建筑的风格分类有一些出入,也是因为保存下来的欧洲古典建筑大多有着相当长的建设时间,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设计师的参与,多是多种风格的融合。

以为大家对欧洲的建筑不会感兴趣,所以,图片后面都没有做什么说明。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东子在2005-12-20 21:58:06的发言:

俺也很喜欢欧洲那些田园风光,当然也向往那里的田园生活。

啉哒姐要去英国呀,到时多给拍拍那些乡下的古堡吧,特别是那种座落在树林、草地、湖泊之间的城堡(呵呵,没有那种就算了,不用专门去找

欧洲的田园风光没有被列入游览项目,我只是在高速行驶的大巴上拍了些片子,但大都效果不好,所以也就没有发上来。

一路上倒是见到过不少古堡,原有贵族的后代没落了,也就渐渐的有很多养不起古堡了。虽然是私有财产,但凡是有些历史的,都需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下进行维护和保养,这可是一项不小的开支。所以,有些古堡的出售价甚至只有象征性的一块钱。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早喻在2005-12-20 8:24:17的发言:

看来旅行社不但要办纯玩团,还要办纯购团,市场潜力巨大啊,而且成本相对也要低廉。

老九你们这个团队的年龄分布是怎么个情况?

我们单位四个年轻人,另有一对老夫妻,年龄在六十岁上下。其它的应该都是四十多岁的了,基本上都是公费旅游,估计在那些在单位都是属于管理层的。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回到我们的行程,今天参观的是佛罗伦萨,可以说佛罗伦萨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天堂,代表性的建筑有几个。天母大教堂号称第三大教堂,它的外观用采用白绿红三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另有一个钟楼、一个洗礼堂与天母教堂都非常近,只有不超过十米的间距。虽然建造的年代不同,但外立面材质都是一样的。木兰教堂夸张的是它无数的尖顶造型,到了天母教堂,它只有一个大大的穹顶并因此而闻名,同样给人感官强烈的就是外立面色彩和搭配的绚丽,至于内部,就显得相对平淡了。

说佛罗伦萨是个艺术的天堂,还因为它有个市政厅广场,这里陈列了超过十余尊的极富价值的雕像,包括曾经的大卫像(后来大卫像真品被搬进了艺术馆,而站在原位置上的是一座等大的复制品)。每一座雕像都有很多故事在里面。这里就不讲故事了,只是说说几个城市走下来,我的粗浅的感受而已。

佛罗伦萨的老城区不大,照着迷宫般的地图,我和几个同伴简单的转了一大圈,夜幕降临,除了旅游的人群,我们看到这些老城区的商业街上也逐渐变得拥挤。我想到的是,古老的城区并没有成为仅仅共旅游者观赏的陈列品而丧失它原始的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或者换一个理解,在城市居民维持日常的生活的同时,并没有为了方便自己的居住条件而破坏城市的古老,这一点真的弥足珍贵,也值得我们的某些个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学习。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佛罗伦萨天母大教堂

XEb9epSc.jpg
73yRiv6Z.jpg
QJJXxLLL.jpg
KoshgEuF.jpg
Zd7Daz6F.jpg
GoIY5Pxq.jpg
F4eWa6Ed.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佛罗伦萨市政厅及门前广场

eBKplcbC.jpg
mc8laeId.jpg
QQm0vxxv.jpg
xsP0C03v.jpg
9cZYNNUr.jpg
cDsQHKtN.jpg
XTFXNner.jpg
5g3AvoLQ.jpg
zMenPzEp.jpg
lTvcCkBx.jpg
eu7c7wJ5.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佛罗伦萨街头抓拍

xY8tWH9J.jpg
ZAffNmhC.jpg
9lqetulr.jpg
PADDVQkB.jpg
m4cnOepu.jpg
cmvAO9qe.jpg
8kjN2HfM.jpg
Z1a56NGv.jpg
NMRYlWOU.jpg
XspjL0Yo.jpg
BIt2gDAD.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啉哒在2005-12-20 19:00:53的发言:

偶也对欧洲的建筑比较感兴趣,但仅限于看,根本不了解。

不过比起英国的古堡来说,偶更喜欢德国莱茵河畔的那些城堡。也不知道为什么,后者给我个人的印象倾向于浪漫,而前者更倾向于刻板个别时候也有阴森的感觉。

下个月看看能不能替你访问几个你喜欢的英国乡下古堡哈。

对于欧洲的建筑我也不懂,甚至临走之前连续加了几个夜班,连临阵磨枪的时间都没有。只是莫名的有一种兴趣在里面,希望去了解,希望去瞧个真切。

好在同行的三位同事都是规划专业的高才生,欧洲古典建筑大概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多少都知道一些的。于是随时请教,一同唏嘘。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张三在2005-12-20 9:26:02的发言:

欧州冬日的景色真是诱人,应该有后继的PP吧?等待ing.

快要结束了。意大利的四个城市已经是在中程以后了。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大鱼在2005-12-21 7:56:36的发言:

好帖!楼主啥时组织大伙去一次啊!咱多待点时间,待个三五年的全玩个遍也不回来哈!

组织大伙没问题,关键是现在拒签率非常高,你的形象一看就有移民倾向,想过海关,难啊!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早喻在2005-12-21 8:17:27的发言:

买得起还得要养的起呀

佛罗伦萨市政厅门前广场那些人体雕像是怎么个来历

每个雕像都有一堆的故事,说来惭愧,对欧洲的文学历史知之甚少,很多故事都是听完讲解后就都忘掉了。

手头倒是有一些相关的介绍的材料,往往是在高速公路上才开始补课,进了城后自己跑去找东西,等到了下一站又把前边的东西忘记了八九成。

回来后有朋友聊起了一些欧洲的历史,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在某某地方看到某某东西了吗,我的回答通常是摇头。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苗哈在2005-12-23 10:12:44的发言: 回来后开个统一说明会吧,今天应该是都回来了

怕是大家对这种玩法,对欧洲的古建不大感兴趣,所以也没有张罗。如果大家想多看看片子,这个倒简单,这次一共拍了4000多张片子,应该会满足一下部分同学的愿望。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秋天的风在2005-12-23 13:11:53的发言:

哈哈,那要是姿势没选好,ML岂不成了一件很遭罪的事~

都走到第十天了,还想着第二天的事儿……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啉哒在2005-12-23 17:55:33的发言:

咋没看到佛罗伦萨那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的穹顶外观呢?好像是要上到什么建筑顶上去拍的。

那个穹顶倒是天母大教堂的主要特色,只不过当时教堂在维修,(很多古建都在维修中),可以拍到它的好像只有一个角度(至少我们走过的路线上只有一个角度),照片的构图不好,所以就没有发上来。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那个穹顶很有名,但它的出名是因为八棱结构跟二十多米的直径,这个在当时极为难得的技术,今天看来已经很普通了。穹顶上的红瓦有些破落,瞅着其实挺难看的。

bZsX8g9b.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6 0:33:12编辑过]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啉哒在2005-12-23 17:55:33的发言:

对欧洲最向往的就是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米兰这四大城市了。少说也得计划它个俩礼拜呢,你们可倒好……

细品有细品的深入,走马观花也有粗略的好处。

欧洲,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也没有做任何事先的准备,这次先去探探路,知道那边大概的情况,以后就知道再去的话,怎么玩。

就好比看一本书,这次只是浏览一遍目录,也挺好的。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24

今天先到了梵蒂冈,教皇所在地。罗马是个双重的首都,梵蒂冈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就位于罗马老市区内。罗马本身是意大利的国家首都,而梵蒂冈又是全世界天主教基督教的首都。

梵蒂冈很小,可以看得就是它的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以及教堂前的圣彼德广场。大的教堂看得多了,所以并不觉得这个教堂的外观如何的与众不同,教堂的内部都大同小异,不懂教义没读过圣经,所以对所有教堂内部的壁画和雕刻看不出什么门道。

能提及的就是教堂与广场的结合,这一点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广场两侧罗列了一百多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面都有一个为了教义而牺牲的殉道者的雕像,形态各异。广场中央一个正在修缮的方尖碑,碑两边是两个喷泉。在这里我们和许多的朝圣者一道,感受着上帝的神圣。

跨出广场的石柱,我们就走进了罗马。走进罗马,我们才算真正走进了历史。

其实一路行来,我们是越来越接近古代。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卢森堡、卢塞恩……这些城市走过以后感觉多少会有些雷同,因为我们重点看到的都是他们的老城区,而这些老城区的主要部分建筑都是二三百年前到近现代的作品,共同的特征是连续的围合式的街坊,建筑的高度比较均一,风格基本一致,所以显得街道很规整。

然后走进意大利,发现这种共性变得淡薄,从米兰开始,发现一些中世纪的普通建筑还在保留,于是街坊的天际线出现错落,风格出现差异。当然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以及最古老的建筑通常还是以教堂之类的为主,这一点越是古老的城市越发的明显。然后是佛罗伦萨,五百年以上的建筑随处可见,因为更早,所以也显得粗糙和残旧一些。等到了罗马,才突然明白,原来前面看到的都是新建筑,这里看到的才是古罗马的珍藏,千年以上的建筑或者说遗址随处可见,也只有到了罗马才发现原来文物保护的工作可以做到如此的彻底和深入人心。

因为在罗马,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古建筑遗址,他们被保护起来,现代的文明为文物让路。从梵蒂冈出来,就见到道路两侧许多的残损的却仍被保留的建筑遗迹,然后到斗兽场,再一路向西北,经过古罗马广场群遗址到被罗马人民唾骂的墨索里尼修的八百米的大街,到被人们认为跟罗马风格不符的只有一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广场。

罗马城很大,到处都是古迹和遗址,我们的时间有限,只是在这一点地方转了转。更多的游览似乎对更多的游客已经没有吸引力。因为很多地方都是破损的,它不完整,甚至这些遗迹到今天已经没有了其原始的功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它不过是些破石碎瓦罢了。

意大利的建筑文物保护很多地方是值得全世界去借鉴的。他们有一个针对建筑文物保护的《威尼斯宪章》,通过立法的形式去影响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更可贵的是他们的民间保护组织的势力非常强大,使他们促成了很多保护的实现并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建筑文物保护意识。

在国家很穷的时候,没有财力去破坏,所以古代的东西通常不会被破坏。在国家很富有的时候,人们有实力去很好的保护,所以古代的东西会得到很好的处理。而在国家还不富裕,正要大发展的时候,想去改变却又不知道好的方式方法或者没有实力去实现的时候,往往是破坏最厉害的时候,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

245Akz3D.jpg
WLfOW4aV.jpg
ak1tuz7j.jpg
PiVQZoMH.jpg
x92tUySA.jpg
NKOB4pWR.jpg
cp5Ar4VL.jpg
ROb0eVSm.jpg
hTdkjd4z.jpg
B9rWgWiY.jpg
aDTgDace.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罗马斗兽场

D14x9Ppw.jpg
spbwwG5A.jpg
0HIyoi6f.jpg
V8QWX1kO.jpg
Jhulhgan.jpg
3mTLlUGk.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罗马威尼斯广场及其它

idQm6eGK.jpg
fqVYjkl3.jpg
ECqpxmAk.jpg
lxdvLp7E.jpg
C1gWHQFr.jpg
b1AjXJie.jpg
l2fqgajc.jpg
56UQCug2.jpg
2CXxEWrW.jpg
yN5TP7ie.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25

从刚进意大利的第一天开始,导游就不断地提醒我们,意大利比德法瑞等国家经济要差,管理要差,这里不法分子众多,小偷小摸众多,假货劣货大行其道。

一路行来,首先得到应证的是它的经济,农村的建筑跟上述几个国家比有很大的差距,基础设施的配置、建筑本身的设计都能体现出来。当然,比中国还是要强很多了。

然后是高速公路边上的加油休息站,明显感觉建筑的造型设计少了艺术性,内部的布局则更多的被小商店塞满。

旅游景区到处可见摆小摊的,像在国内一样。当然小摊兜售的商品都是相对劣质和缺乏质量保证的。

意大利人的总体素质相对较差,大部分意大利人只会讲他们的母语,不会讲英语。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也相对要粗俗一点。

如此种种,好像每一样缺点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只是因为意大利在欧洲,所以才显得似乎很严重,如果跟我们国家比起来,差不多都算小儿科了。

刚进入罗马的时候,在饭店遇到一波中国人,他们是七个人的小团,刚刚进入欧洲第二天,一个人把小包放在汽车里,参观景点时被撬了,丢了一万多欧元。

今天一早,刚从罗马城郊的旅店出来,碰到临近旅店里过来的三个中国人,向我们借降血压药,他们全部人员的大行李被席卷一空,一共丢了一千多美金加上三万多人民币,连同他们的药物等物品。

中国游客是这里小偷的主要下手对象,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游客喜欢随身携带大量的现金。而其他国家的人通常都习惯于使用信用卡。

信用卡应用的越广泛说明一个国家税收等金融相关政策的清廉和严明,所有的资金流动都是有记录的,都是必须依法纳税的。而现金的广泛应用,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偷税漏税、行贿受贿等等无法轻易辨明的问题。

一路上除了景观,更多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问题大都是通过导游了解的,我也曾一度的怀疑,是不是在欧洲呆得久了,他的思想被同化了,所以不能再容纳自己祖国的种种。是否这种差异被主观的扩大化了。

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就好比在有卫生间的城市住宅里住习惯了就不再能容忍农村的旱厕一样,在欧洲的文明社会呆得久了,自然就对国内的一党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的必然诟病显得很是无奈。在国内我们也常常发关于体制的牢骚,只不过自己说说无所谓,而一旦被别人指责,就好像被人戳到了脊梁骨,非常的不舒服。

今天去的是圣马力诺。一大早从罗马城出来,晚上还要到威尼斯去,除了圣马力诺的一小时游览时间,其它都在跑路,六百多公里,跑得昏昏沉沉。许是出来的久了,同伴们都想家了,有想小儿子的,有想新媳妇的。唯独对于即将要看到的国家和景色早已经没有了什么惊喜。

圣马力诺是意大利国家内的国中之国,面积比列支敦士登还要小一些,是欧洲尚存的最古老一个大公国,建在一个山上。因为我们专业的原因,更多的拍到的是它的山地地形的城市设计的内容,停车场、建筑、交通设施、城市小品等等。因为地面高差大,没有大的平地,所以他的空间比较独特,小环境做得津津有味。只不过,大连也是座山城,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里做得好也引不起我们太多的兴趣来。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大公国圣马力诺

aJGj3AmY.jpg
F29bgQ7e.jpg
G511PnnI.jpg
yPvlh3Zc.jpg
z2XvsZF6.jpg
VAeTHI5S.jpg
8aPDNJEN.jpg
J8ukm20x.jpg
FptXwtOd.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26

昨晚到的威尼斯新城。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奔向老城,上了一条小游船,把我们直接送到本岛上的圣马可广场附近的码头上。

在游船上,当地的华人导游给我们做了关于威尼斯老城的详尽的讲解,挑主要的说几句。威尼斯老城是由几十个岛组成的,本岛住了大约五万人口、外岛住了两万多人口,陆地上的新城有十多万人。一千多年前,一些人为躲避战乱而来到岛上,后来一部分人留在了岛上定居,逐渐建造出自己的家园,并形成了一个大公国,存在了好几百年直到后来意大利将其统一。

这些岛是河流入海冲击的淤泥堆积而成的,由于地质很松软,地基是由数不清的木桩打到地底的坚固层后再在上面盖的房子。所以受这种地基的承载能力限制,这里的房子都不太高,而且楼板搂柱都是木结构的,人在里面走动的时候,经常会有颤巍巍的感觉。

本岛的地势很平,没有什么绿地或山丘,陆地部分全部被建筑、窄窄的巷道和不多的广场占据。地势也很低,估计也就在一米左右,每当满月前后的几天涨潮的时候,海水就会从岸边、从地面的每一道石头缝冒出来,如果再赶上刮南风,圣马可广场上的水位可以涨到地面上一米多。所以这里的建筑底层都是不住人的,有些干脆就是空的,用来停靠能够走进内运河的唯一交通工具——小小的凤尾船。

从我们靠船的码头一直到圣马可广场上可以看到搭起来的半米多高的人行通道,据说这两三天又赶到大潮,昨天涨潮的时候海水甚至把半米多的人行通道也没过去了,游客们干脆就没有上岸。我们的运气比较好,今天的涨潮时间比较晚,要到我们离开以后。想一想,好庆幸。晚一点的话,我们就看不到这世界上难得一见的神奇的水城了。

威尼斯的本岛还在不停的下沉,据说每百年下降十五厘米。地下水被抽空以及全球气温变暖促进了地面下沉的速度。

岛上的建筑从四五百年前的一直到一千年以前的,几次大的瘟疫和战争都没有对它造成太大的打击,整个城市的建筑保留的还算完好。唯一比较要命的就是海水的侵蚀,以及这里潮湿的气候对它威胁。城市和建筑的风格集中了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多种流派,单独一栋建筑似乎并不很希奇,但如此多的几百岁的建筑放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百岁以及更新的建筑,建筑物间的摆布如此的紧密,小巷通常只有三两米,数不清的小拱桥,更多交通依赖于三五米宽纵横交错的内运河……如此的布局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岛很大,我们仅仅在圣马可大教堂和前面的圣马可广场周边转了转,因为手里有张地图,稍稍往里走了走,迷宫般的,没敢走远,也是因为留给我们闲逛的时间太短。因为岛岛有桥相连,如果时间充裕,倒是应该试着走回停汽车码头,地图在手,罗盘在腕,应该没有问题。听说,从广场过去需要一小时呢。

目前岛上的产业以旅游为主,毕竟这里不大适合居住,交通不便,气候潮湿,房价昂贵,这些都逼得大部分原住民迁离老城区。平均每日五万的游客养着整个岛屿,岛上有名的还有他们的玻璃制品,可以做成几百种颜色,以此来作画可以不怕潮湿永久报存。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Ga9JIljQ.jpg
Jn5ibDSp.jpg
91wm7DTs.jpg
oxkDpYTQ.jpg
3STTvtDo.jpg
HbWTC0Yi.jpg
2ztVAdRq.jpg
SATAcwqi.jpg
7wRe9som.jpg
sccAFQVm.jpg
EOlOpI4t.jpg
i3lSj2mE.jpg
ehATW2O1.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这一天还有两件事情,一是今天一早听我们的导游提到,带我们入关的另一个团队的导游在巴黎遭几个阿拉伯人抢劫,人还被打了。那导游已经回国了,旅行社临时找了个导游带他们那个团,不过我们两个团从欧洲回国恐怕就没人领了。

来欧洲之前就听到法国的阿拉伯人暴动,到处烧汽车打砸抢。法国一向管得比较松的,这次也从巴黎外边调来不少警察重点整治。于是聊到欧洲国家人民的信誉问题,因为一旦有了案底就很难再找工作,所以一般人都很守法,很诚信。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有案底的人,一次作案和多次都一样,所以这些人就无所谓了不断地再犯。社会制度不鼓励坏人从良,只是坏人永远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另一个就是在威尼斯,遇到了我大学的同系同年级的同学,一早在码头的停车场,那家伙上来问我:还认识我吗?天,这世界太小了,毕业已经八年,我们竟然在欧洲相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到欧洲旅游的日渐普及。哪怕一个小小的圣马力诺都会有家中国餐馆,中国人,真地遍布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pipa在2005-12-29 22:29:55的发言:

老九,欧洲的路很窄,所以照片子总也照不全。不过你的照片还真好看呀!

其实走马观花并不能体会欧洲的全部风情,很多文化的东西都在那喧哗的背后。

有时间去欧洲呆上一年半载,慢慢去体会吧。

烟、酒、咖啡都是他们文化的一种体现。

如果能有机会,当然希望去更多的地方走一走,慢慢的去感受。

欧洲,这只是第一次来。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以下是引用东子在2005-12-29 23:34:52的发言:

这个雕塑很“熟悉”嘛:

《罗马假日》里,男女主人公曾经一起游玩过的地方,还记得那个经典的恶做剧吗?其实爱情是可以跨越身份差距的[em45]

东子好眼力阿,就是这张口,排了好长好长的队伍,等着把自己的手放进去,好验证自己的诚信。

我好容易趴到窗缝往里面拍了一张,也算不虚此个景点了。

很多的建筑背后都有许多的故事。只不过这次看得太多了,一趟下来,没有什么能记得住的。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117

这是此次欧洲游的最后一天。一天两个景点,昨晚赶到了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一早去市中心转转,然后两百公里的路程去往最后一站慕尼黑,从慕尼黑回国。

旅行社为我们在茵斯布鲁克订的旅馆在山上。这个城市人口在奥地利排第四,因为距离意大利和德国相对较近,所以行程安排中用它取代了维也纳。

茵坐落在山地中的一小块平原中,狭长形的,又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中资源贫瘠的城市。可能正是因为资源贫瘠吧,奥地利把重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上,所以他的国民素质以及经济实力要比意大利好很多,与德国相仿。

这里的主要看点应该是阿尔卑斯山的山地风光,据说九十月间最漂亮。现在这个季节,吸引的只有滑雪爱好者了。山上的旅馆遇到了生意上的淡季,所以房价便宜,于是我们被骗上山来住。

之所以用“骗”这个字,是因为在一个星期前我们的行程刚开始时,导游就跟旅行社提过,希望能够换个旅馆,因为这个旅馆太高,大巴上去太危险,可惜未能如愿。昨晚趁着夜色中的微雪在山路中爬升时,就让大家心惊胆战了。用表测了一下,城市中心区与山上旅馆的相对高度在九百米左右,孤零零的盘山路、一个个胳膊肘的弯道、持续的陡坡、路面上的积雪……

今天一早,雪场出了七八辆铲雪车将一路上的雪清除掉,大巴又绑上了防滑链,速度一直控制在二十左右,小心翼翼的,我们才安然度过这一段。等走到无雪的路段,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法国大巴司机技术娴熟,而且也很富幽默感,常常弄得大伙哈哈大笑。紧张气氛中,也能开些玩笑,用他知道得不多的几句汉语为我们消除恐惧。

走进茵斯布鲁克,说实话并没有太多的惊喜。看了看景点,一个是黄金屋顶,另一个是圣母玛丽娅的母亲圣安娜的塑像,都在老街区中不起眼的位置。城市的感觉与比利时、荷兰比较类似。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因斯布鲁克山区雪景

E3wuQpWu.jpg
6qf3Y9GM.jpg
KeyeoATw.jpg
5o0jwBSL.jpg
BEhKjdCj.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因斯布鲁克老城区

NhZGn0ym.jpg
SScjvPnL.jpg
fR4YRHXx.jpg
RoJyXWJh.jpg
pRrcIXMS.jpg
OR9x8Wyk.jpg
G9TMGSR1.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进入德国则又是一种风格。慕尼黑是个大城市,二战中是被炸得比较厉害的几个德国城市之一,城市的建筑风格对比很强,小部分战后按原貌恢复的古建筑和大部分的现代建筑的混合物。

因为恢复的建筑以公共建筑为主、公寓性的民宅多为新建,所以街道的感觉就不似前几个那样古老,而更添了一种现代感。尽管德国人一向直来直去,呆板有余而艺术不足,德国的建筑符号中曲线的元素也极少、绝大多数是直线条。

在慕尼黑的商业中心简单转了转,继续采买。仿佛中国人就是为了采购才来的欧洲。两个小时之后,又奔向机场。途中还经过了下一届世界杯的主赛场,一个白色的鸟巢状体育场。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FFwPNwfs.jpg
0LZMRI7f.jpg
PKKBkFtZ.jpg
LxMfw32A.jpg
8YtykJph.jpg
MxZFxHgY.jpg
ctHpoBQb.jpg
P1NLJlM7.jpg
EP83gWc8.jpg
D9s6oNBy.jpg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行程终于结束了。一路下来,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已经感觉收获颇丰了:

虽然没有时间久坐在欧洲古街的酒吧里,但是大巴车上可以让我无限的放松。在忙忙碌碌了许久之后,放松于是变得弥足的珍贵。终于可以放开一切,从这一点讲,这趟欧洲之行和一次长线的穿越具有同样的功效。

不想把这样一个放松的机会变得太累,所以补课的事情也做的松松垮垮,直至最终除了一份心情和那些表面的建筑和城市体态,并没有留下多少历史和人物在自己的脑海里。

但是也够了,更多的细节还是留待以后吧,对欧洲,有这样一个粗浅了解她的机会,对于我这种知识贫乏的人来说,也算是很必要的了。

游记也似乎变成了一种消遣,信笔游缰,并没有刻意的深沉,或者不得要领的幽默。只是拖拖沓沓,让跟着看的朋友们早就厌倦了。

感谢所有关注个帖子的朋友,谢谢你们陪我神游了这么久。

结束这段旅程,马上招架的还是国内的日常生活中的繁杂和琐碎。我又回到了起点,生活仍在继续……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