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1月25-26日老黑山负重穿越札记

25日早7点发车,因中途换车,到大黑山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匆忙吃简单午饭,12点50出发上山。 计划登1038米老黑山主峰,阴天,从蓉花山一侧上老黑山,因通往主峰没有路,只好顺老乡砍柴的方向探路。和静石先后上了山脊,发现通往主峰虽然没有路,但沿着石崖可以一直连续走向主封。领队大头带4人走另条路上山,其余人马走山脊。一路阴云密布,浓雾渐起。到处是乱石砬子,茂密的灌木丛。一个山峰翻过去,另一个山峰又出现。站这山望那山高,说的一点不错。静石开路,橙红色的防雨罩象一面旗帜,远远就能看见。只看见这点红色渐近渐远,就是无法接近。连绵的山脊一眼看不到头。 相机出了问题,先是拍照暴光过度,再就是黑屏,什么也拍不上。郁闷。4个小时过去,浓雾笼罩山顶,几米开外看不到人影。茂密的灌木丛不断打断去路。背包后面的袋子不段被树叉挂住,脚下的石头也越来越多,不住地绊脚。17点左右,密林中天色暗淡下来,伸手不见五指。走到两锋之间的鞍部,换上冲锋衣,带上头灯。本来排汗内衣加上速干的夏装已经被汗水打湿,山风一吹冰冷刺骨,身上背的矿泉水已经起了冰茬。王老师已经走的筋疲力尽,急切要求就地露营。这个时候,后边的队伍用对讲联系上大头,他们几人已经登顶,大家必须在顶峰下撤。 17点20,终于走到顶峰,静石在这里接应。海拔表显示:1038米。大头在黑暗中掉到一个大坑里,伤了脚。这时候也顾不上自己,忙着清点人数。26人的大队伍终于在5个小时后在顶峰汇合。IMPINK兄自己单独走了一条近路,居然比大队伍提前两小时登顶。53岁的年龄,坚持19年冬泳,体能超强。喝下IMPINK兄刚烧好的热水,感觉好多了。10分钟休整后,开始从顶峰下撤。留守的队员在山下点了篝火做向导,用对讲引导大家在漆黑的山上下撤。进入浓密的灌木林。前几天新闻说老黑山南大顶子发现原始森林,有两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居然就在这个林子里也发现了这样的大树,很粗,周长超过两米。天色太黑,头灯也太暗,相机出问题也无法拍照,很遗憾。开始坡度比较缓,走了一个小时海拔表才下降了不到100米,营地海拔大约是490米,至少还要下降400米才能到达营地。 这时,脚下的碎石逐渐变大,出现一个明显的乱石带,瀑布一样从山顶堆下。看来我们走到了著名的老黑山大石窖。这个地方以前也爬过多次,并不知道这里还是冰川遗迹。近年来经地质专家的多次考察断定,这里的地质是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距今已经有250多万年的历史了!250万年是个什么概念?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又是多么短暂和卑微。我们不过是宇宙间一粒渺小的尘埃,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悄然无痕......走在这些百万年前就静候在这里的巨石之上,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崭新的领悟。珍惜生命吧! 在大石窖右侧,发现一条下山的碎石“路”。山地的坡度变的陡峭起来,地面厚厚的落叶,软软地踏下去,底下却暗藏坚硬锋利的石块。落叶上都是露水,下面的石头又湿又滑,夜色已深,头灯的视角很小,队伍越拉越大。开始有人不停的跌倒,身上的背包越来越沉重。20点30分,终于看到接应的留守队员。在营地迅速地支好帐篷,开火做饭。半小时后,山雨不期而至,整整下了一夜。此时我们已经在帐篷里沉沉进入梦乡......我们的运气不错,老天爷仿佛事前已经把天气安的恰倒好处. 一觉睡到自然醒,小雨居然也停了,吃过简单的早餐出发,2小时徒步走到龙潭小学。在龙潭小学合影是延续多年的“保留节目”,学校门前的矮墙记录了驴子们多年的成长经历。8年前,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我的驴子生涯...... IMPINK兄说的真好,人应该不时走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才能看清楚自己的状态。山中的体验,就是一次次出离自我,看清自我,调整自我的过程......
GAw9uRTk.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7:49:02编辑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