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楠溪江古村落群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最为综合的代表,而芙蓉村又是楠溪江古村落群的一个缩影。因而芙蓉村在中国建筑史、规划史研究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荚蓉村就位于楠溪江的中心景区岩头镇的南面, 31 省道西侧。该村的西南面有一座山,山上有三块高高耸立的悬岩,其石色白中透红,每当夕阳西下时,那三块悬岩就全倒映在村中的一个大水池中,看起来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芙蓉村因此而得名。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据明弘治丁已 (1497) 编的《陈氏宗谱》载:“我陈氏铁墓之后也。由颖川折居开封,历闽浙,唐季始迁永嘉之两源。茗岙者,钱塘慕官昭远公,而芙蓉之祖,则昭公五世孙 ( 拱公 ) ,迄今六百余年。”另有村民传说,唐末,有陈氏大妻,为避乱世从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见此处:“前有腰带水,后仑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心。”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在此筑屋定居。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直入温州。宋进士、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编修陈虞之响应文天祥的号召,“率族拒战,困岩三载”,终因弹尽粮绝,率部跳崖,壮烈殉国。芙蓉村也因此被元军付之一炬,直至元至正元年 (1341) 重建芙蓉村。全村现基本沿袭原有格局,仍保持有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
芙蓉村整个面积约 14 . 3 公顷,相当于 200 多亩,拥有 500 多户人家,近 3000 人口,全村有设计周密的街巷网和沟渠网。据记载,元至正元年 (1341) ,十八世祖陈贵道邀请国师李时日规划重建村落,当时的村落布局运用风水堪舆中“象”的思想,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规则设计。所谓“七星八斗”:“七星”就是先在村中根据天上的星宿取七个点,然后以七点为出发点,左右延伸为街巷,使每个点都成为丁字街巷的交汇点;“八斗”是根据风水堪舆中的“象”选取八点,然后挖掘成水池 ( 俗称“水塘” ) 。再通过水渠 ( 沟 ) 将水引向水池,以“斗”储水,以“水”克火,能有效防止火灾,同时也便于村民取水、洗涤之用。
芙蓉村落大体上为少坐西朝东,纵横各四百米左右,呈正方形的村寨古城,四周筑有寨墙,寨墙用蛮石砌成,具有防御功能。围绕寨墙,全村共开七处寨门,其形制各不相同,其中东门为芙蓉村正门,形制比较庄重,称作“车门”,又叫“溪门”。它始建于明初,是一座三开间,歇商式两层楼阁建筑,上层是敞轩,设有美人靠,下层明间设有台基,便于车马出入,过去有闸门,现已失。整座门楼建筑高 8 米,门宽 1. 9 米,建筑结构端庄秀丽、飞檐翘角,曲线柔美。古时候,此门既可登楼眺望敌情,具有高度的防御功能,又是观景赏美的处所。
进入溪门不远,左边有一座高约 50 厘米,长宽各为 2 米的平台,叫做乐台。是举行仪典时供乐队用的,古时候,每逢节庆日,或迎接达官贵人,便有乐队在此吹吹打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