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5558
- 主题
- 214
- 组织分
- 770
- 义工分
- 513
- 活动分
- 1779
- 总结分
- 429
- 游记好评
- 359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10-10-30
- 最后登录
- 2024-6-29
|
(转)铁瓦乌龙殿考证 -----冰河不去太可惜了
关于铁瓦乌龙殿的说法颇多,使笔者产生了探索欲。到底这个殿规模有多大?是否只是个寺庙?能否生存千、八百人?回离保到底在此当过皇帝否?正史是怎样记载这段历史的?能够证明铁瓦乌龙殿为奚都的实物有哪些?铁瓦乌龙殿的碑头何时发现的?奚国的砖瓦尚有遗存吗?箭笴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山?为何称为铁瓦乌龙殿?因档案和考古工作所需,带着这些疑问 ,笔者于 2007年4月11日和5月25日携同伴和文友先后两次去铁瓦乌龙殿进行考查。
一、铁瓦乌龙殿的地理位置
铁瓦乌龙殿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城的东南方90公里、秦皇岛市的西北方25公里、抚宁县城的东北方55公里的祖山风景区中间。去铁瓦乌龙殿从抚宁县石门寨镇苇子峪进去路况较好。从祖山风景区东山门(即苇子峪长城口)到铁瓦乌龙殿遗址的行走路程为十六、七里,一路跳沟过坎,穿林越石,两旁自然景观和古代遗迹到处可见。考查步行来回需用5个小时。虽然辛苦劳累,但收获颇大,目睹了铁瓦乌龙殿遗址逦迤的残砖剩瓦,获得了大量真实的信息,给下一步权威专家考察论证奠定了基础。
二、寻踪铁瓦乌龙殿
一行数人从山门开始入内(此沟称为南沟,是两沟中的其中一条大沟),好多地方地形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入五里左右有一龙潭,因形似葫芦又称葫芦潭,潭水随季节变化深浅不同,但清澈见底。行进七里之内尽为两山相对、悬崖壁立之险,呈宜守难攻之势。进此大山沟七、八里处南望,有一广阔平坦之地,称“白菜沟”,气候同山外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种植蔬菜及粮食等农作物;北望有一平阔山洼称“海洋市”,相传为历代交易场所。解放后因国家战备需要才将两边大沟村民迁出,现还有村民屯垦住宅遗迹。既然叫“海洋市”,不是少数人的交易场所,是个集市确定无疑。行至十里碾子沟口处,路旁有一黄黑色巨石,背面横镌“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右下侧明显刻有“大清康熙岁次某年某月”字样。再往里、往西至去圣水岩与铁瓦乌龙殿两沟交叉处,又有一红白色山石显现眼前,石上竖写“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硃砂大字,并仍写有“大清某年某月”字样。两处佛语在清初刻写,说明此山到清朝时已变成佛家清净禅修之所,可以佐证辽以后的铁瓦乌龙殿不断被后人改建利用着。两处山石佛语之间,有空旷平坦、肥沃的土地,适合开垦耕种农作物,养活千、八百人的粮食不成问题;山林茂密,适合屯军据守,养精蓄锐;加之二十多里沟谷,四季水流清澈,人畜饮水充足;从吃喝住行几方面来看,适合败军休养生息,以待历精图志,重整河山。
行进约十五里左右即到两沟交叉处,向北500米左右即为著名的铁瓦乌龙殿遗址。此宫殿遗址坐落处山水宜人,幽雅宁静,气势磅礴,乍看像个大背座椅地形,前后奇峰异岭,风景美不胜收。
乌龙殿正殿,至少有三个大殿建筑,一个比一个高(据传说明、清两代成为三个寺庙),两边有十几个配房,现在这些只剩残垣断壁,总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东边有瞭望台(又有人说是戏台)。正殿左前方200米处有四座白塔遗迹(据说高僧在此圆寂),塔高三、四丈,磅大雄伟,塔前场地可以聚众操练、祭祀。大殿及白塔处各有一座大型石龟(前者处又称赑屃),两座石龟的石料一个像是本地取材,一个是外地运来,其中白塔处石龟肯定是外运石料。正殿遗迹砖料质地型号不一,又有外地寻宝人多处探挖大洞痕迹,可见昔日多次翻修、声名远播、历史久远。可推想当时建筑多么宏伟,生活多么昌盛。想象建筑用料运输到铁瓦乌龙殿再到建成正殿,现代人也得三、五年才行,何况当时路远道难,物料陈重,运输工具落后,重要宝物非一朝一夕能得到,我推想至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得以建成。
从正殿外三、四里广阔梯田和房屋遗迹看,适合下人生活居住或部分军队驻扎,几百人、上千人生活在那里不成问题。乌龙殿前山称殿前山,有一大的立体方石在顶部,与正殿五里之遥,山下水质良好,土地肥沃;后山称殿后山,陡峭险峻,与乌龙殿正殿也有五、六里之遥;加上苇子峪长城关口雄伟险要,原来建有碉堡,外面即是称为“车场” 的庄地名。故奚族领袖回离保躲藏在那里以至临时建国称帝很有条件。
因此临时或长久占据此地安全可靠,不惧外犯。进可虎跳辽西,退可入主塞北。离平原很近,大军粮草、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出长城即可获得,发兵口外路途很近。躲藏起来不易查找。如当起山大王或出家休养怡年均较合适。瞭望远处敌情有天女峰、响山、香瓜顶和长城,信息来的准又快;铁瓦乌龙殿处于里面两条山沟北沟的稍微平坦之处,靠近东坡。沟口有一突兀巨石可作瞭望台,可查千米信息;四周大山望远千里,敌人来时早有准备,可不惧来敌。进可攻,退可守,是休养生息的非常理想之地。从前面所述地形地物,大殿及殿前、殿后山的名称、两座石龟,关口建筑和地名等等可以推断出奚族历史上唯一国家政权、自称皇帝的回离保就在铁瓦乌龙殿建过都、生活过。
三、正史记载回离保在铁瓦乌龙殿建都的情况
(一)《二十五史》中的《辽史》和单独《辽史》二书记载:
奚回离保,一名翰,字捋懒,奚王忒邻之后,善骑射,矫捷而勇,与其兄鳖里刺齐名。
大安中,车驾幸中京,补护卫,稍迁铁鹞军详稳。天庆间,徙北女真详稳,兼知咸州路兵马事,改东京统军。既而诸蕃入寇,悉破之,迁奚六部大王,兼总之东路兵马事。
保大二年,金兵至,天祚播迁,回离保率吏民立秦晋国王淳为帝,淳伪署回离保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屡败宋兵。淳死,其妻普贤女摄事。是年,金兵由居庸关入,回离保知北院,即箭笴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设奚、汉、渤海三枢密院,改东、西节度为二王,分司建官。
时奚人巴辄、韩家奴等引兵击附近契丹部落,劫掠人畜,群情大骇。会回离保,为郭药师所败,一军离心,其党耶律阿骨哲与其甥乙室八斤等杀之,伪立凡八月。
这段正史对奚人回离保如何起家,如何建国称帝,在哪里称帝,如何管理地方组织,如何反击金兵,最后如何消亡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二)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记载: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天辅七年)
春,正月,丁巳,辽知北院枢密事奚王和勒博即箭笴山自立为奚国皇帝,改元天复。设奚、汉、渤海三枢密院,改东、西节度使为二王,分司建官。辽主命都统耶律玛格讨之。
(三)《金史·列传·回离保传》记载:
奚有十三部、二十八落、一百一帐、三百六十二族。甲午岁,太祖破耶律谢十,诸将连战皆捷,奚铁骊王回离保以所部降,未几,遁归于辽。及辽主使使请和,太祖曰:“归我叛人阿疎、降人回离保、迪里等,余事徐议之。”久之,辽主至鸳鸯泺(在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安固里淖),都统杲袭之,亡走天德。
回离保与辽大臣立秦晋国王耶律捏里(即淳)于燕京。捏里死,萧妃权国事。太祖入居庸关,萧妃自古北口出奔。回离保至卢龙岭(即箭笴山),遂留不行,会诸奚吏民于越里部,僭称帝,改元天复,改置官属,籍渤海、奚、汉丁壮为军。
上面《宋史》和《金史》对奚人领袖回离保在何时何地何条件下称帝建国再一次进行说明确认。
(四)清代光绪二年《永平府志》记载:
箭笴山,县(指林榆县)西北七十里,上有无量殿佛舍。(案《读史方舆纪要》:后唐同光二年,契丹阿保机袭叛夷军于箭笴山。宋宣和五年,辽臣奚回离保据箭笴山称夷帝,金人击平之。《辽史》迁州有箭笴山,其南去苇子峪十余里。)
从这段正史看到奚人回离保确在箭笴山(今祖山东门苇子峪南沟)的铁瓦乌龙殿称帝建国,人物、事件、都城、地理位置十分明确。
(五)清代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
箭笴山,在苇子峪边外,距城西北七十里,其山自承德府建昌县之南境,西折为马尾岭,又西为羊山岭,至苇子峪外为箭杆岭。分为边内临、抚、昌、卢四邑之山,边外之山盘薄于内,惟兹山为大。其峰万仞,窅深环碧,林壑幽靓,其石有人持戟荷戈之状。有龙潭澄深甘美,有崖横镌“南无阿弥陀佛”六大字,有云海亭、下中庵,上中奄遗址。
从这段正史可以看到箭笴山是一组群山,分为边内之山与边外之山,里面有龙潭,有石刻佛语,有三处古遗址。其山位置、范围及最高峰形态交待得十分清楚明白,使人更进一步了解到奚族领袖回离保建都的准确位置,说明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的铁瓦乌龙殿建国建都准确无疑。
因此正史记载回离保在金兵追赶下,躲到箭笴山,后拥兵自重称帝建国,这箭笴山即为现在的挺拔突兀的天女峰、响山、香瓜顶三个象箭杆似的山峰所组成的群山。箭笴山即是我县名山,铁瓦乌龙殿确有其名,奚族领袖回离保在此建国称帝绝非虚传,虽时间短暂,但毕竟是一个国家政权,一代枭雄在此称帝,才会有如此称呼。
四、箭笴山形貌
箭笴山究竟什么样?清代光绪二年《永平府志》和清代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的均较详细(见前面)。在考察的路上笔者不断地观察箭笴山形状。远观箭笴山(即今祖山),要在离大山十里之外才能观察的到,在青龙祖山镇一带,在抚宁石门寨镇一带观察箭笴山,此山巍峨险峻。观察的地点不同,看到的高山也不同。因为这里高山如丛,一眼看到的只是近处的一两个以至几个雄峰,但在承秦公路、秦青公路上,特别是华北平原102国道和京沈高速公路上,均能看见很多像箭杆一样的山峰,其中最高的山峰有响山、天女峰、香瓜顶三座。因古人起此山名是从远处看到的此组山峰,故命名为箭笴山(笴读杆或阁)。此山清朝时属永平府临榆县,民国时单划为青龙管辖。解放后到八十年代以前我县称其老岭,八十年代后期旅游开发始称祖山。虽然箭笴山现少人知道,但掀开历史可清楚记载它的名山地位。因此它不是一座山,也不是指箭杆岭,而是指这一带像箭杆似的一组群山。
五、铁瓦乌龙殿现存重要实物
(一)三个大殿的地基及其附近景物依然可见。进入第一层大殿可见台阶用石条整齐地排列着,三个大殿的基石为了坚固都留有峁穴,三栋大殿残垣破壁虽被后来挖掘探宝者不断毁坏但依稀可见,各式各样的砖瓦石块散落一旁。现存的砖瓦与青龙县文物馆保存的辽代砖瓦比较完全一致。另外还有东侧戏台地基依然坚固如初,殿前的玉玺山头(即巨型山石)令人陶醉,殿后的石壁险峰令人肃敬,只是殿院里的一片苍松古柏取代了袅袅炊烟。
(二)第二大殿东侧的杵白现仍然保持完好。据考证这是古人舂米用的。向导将百十斤重的石杵放在了臼槽里进行演示,由于生产力落后,碾米的器具显得古老笨重,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
(三)、第二大殿遗址上裸落出一块完整的古代方砖。那块方砖浅灰色,回来测量其长宽各36公分,厚6公分,重18公斤。在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中仍保存完好,是第二次考察发现的最令人产生遐想的古物。它有别于一般的古砖,呈正方形,青灰色,敲之咚咚作响。它究竟是用于铺地,还是用于墙面装饰不得而知,但之前笔者从秦、汉、明长城上没有发现过。
(四)铁瓦乌龙殿第三大殿西侧赑屃驮的石碑的碑头现已找到。它被人撬到山下,碑石为墨绿色绵石,上面刻有动物图案,其中正面刻有龙身,背面中下部留有的字迹依稀可见,经过文友的拓描,看出写有“…寶立碑”字样,其中“寶、立”字样非常清晰,这个碑头文字过去从没有人记载过是由我们这次发现的。因此看到此字大家显得格外兴奋,它给我们研究这一近千年的遗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笔者和文友们在兴奋之余不禁感叹:“奚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乌龙殿”。
六、铁瓦乌龙殿的砖瓦尚有遗存
两次考察铁瓦乌龙殿,残垣破壁留下的各类不等的青砖也看了不少,但都是长方体,青色,大小不一,重量悬殊,比之那块方砖太普通、普遍了。当年的铁瓦已不复存在,据说早已被炼成钢铁或枪炮。但这覆之遍地、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的残砖剩瓦却是实物档案,记载着铁瓦乌龙殿的鼎盛和衰落。
七、铁瓦乌龙殿的由来
据有关学者考察,回离保就是这一带出生的奚人,因1123年之前在那里就有大的建筑和很多人生活,到底是躲避战乱的达官富人建筑的,还是山大王或出家高僧所建的不得而知。但在那些建筑基础上稍微加工改造即可建成宫殿。回离保所以用铁瓦建殿,恐怕是想通过铁殿长存,使自己流芳百世。传说回离保是个黑壮大汉且称帝为龙,这就是为何称为铁瓦乌龙殿的主要原由。
此铁瓦,当地人说抗日战争时期,乌龙殿被群众拆毁运至抚宁县大新寨造成了枪炮;也有人说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群众拆走炼铁了。但这两种情况可能都存在,只不过是多少区分而已。
看过上述史实和实物,不由得使考研者产生联想及建议。奚族存在一千多年,农业、农耕、音乐等方面闻名于世。这个民族始终在两至三个大族夹缝中生活,与其它民族融合不断,终于在公元1123年建立了本民族唯一的国家政权。鉴于奚人在历史上毕竟在青龙创建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实际情况,青龙县以至国家有关部门应非常重视,深入挖掘,紧急征集有关材料和实物,还奚族鼎盛时期的历史本来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