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户外安全常识] 关于蛇 [打印本页]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29 标题: 关于蛇
终于把蛇搞来了,给大家看看!
转自磨房http://www.doyouhike.net/forum/10015,0,0,1.html
蛇的种类及分布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图片附件: [关于蛇] oGqrTG6R.jpg (2007-6-14 14:27, 57.25 KB) / 下载次数 514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64&k=52a8e110e8a5d58d4d336bc2d158da2f&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1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图片附件: [关于蛇] 2kBsmJbu.jpg (2007-6-14 14:31, 49.3 KB) / 下载次数 460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65&k=894649bf8f9ba765f57028d45307dbdd&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2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图片附件: [关于蛇] OOczRQsJ.jpg (2007-6-14 14:31, 51.58 KB) / 下载次数 458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66&k=5bbdcbaea7060e61dee3506fa1c2ea64&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2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图片附件: [关于蛇] 30xIQXrW.jpg (2007-6-14 14:32, 25.5 KB) / 下载次数 450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67&k=be9817827a32c973ecc5422336525f2d&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3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图片附件: [关于蛇] MXvDbw4M.jpg (2007-6-14 14:33, 65.17 KB) / 下载次数 444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68&k=f52891e62fab33df33f0ab6021b1012d&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4
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图片附件: [关于蛇] aA5oG8HQ.jpg (2007-6-14 14:34, 26.04 KB) / 下载次数 461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69&k=db1e901e542f0d0711dba3eac2961339&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7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图片附件: [关于蛇] CnxDlFwq.jpg (2007-6-14 14:36, 34.62 KB) / 下载次数 456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0&k=888380540ce739523d0fb99b1998e7c5&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8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图片附件: [关于蛇] MvfA9mdu.jpg (2007-6-14 14:38, 34.91 KB) / 下载次数 448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1&k=2d5444e024999232a13a2d2dca28c554&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8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图片附件: [关于蛇] fXNJJ0RS.jpg (2007-6-14 14:38, 44.87 KB) / 下载次数 437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2&k=7519afb0da6b0d8fa77dd1bcbccf498d&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39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图片附件: [关于蛇] UDq5X2lL.jpg (2007-6-14 14:39, 50.69 KB) / 下载次数 465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3&k=4fc184a05678a9a0fa87718dda39c2cc&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0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图片附件: [关于蛇] ci1qNZd2.jpg (2007-6-14 14:40, 57.53 KB) / 下载次数 387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4&k=7bfd9a020060407c058855c649b398ae&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1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图片附件: [关于蛇] 6zwrshCp.jpg (2007-6-14 14:41, 50.55 KB) / 下载次数 361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5&k=a43afea8247954afc2eba6e76537512a&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1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图片附件: [关于蛇] 4nk5qiA1.jpg (2007-6-14 14:41, 52.1 KB) / 下载次数 420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6&k=c63a13ffadf7772bc08d4b36cb99e6b1&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2
白唇竹叶青
图片附件: [关于蛇] AS8y57cl.jpg (2007-6-14 14:42, 41.27 KB) / 下载次数 428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7&k=32a377983e676eca658e7be3aa8d9582&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4
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图片附件: [关于蛇] 1vNN8DyC.jpg (2007-6-14 14:44, 48.16 KB) / 下载次数 425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32278&k=d916d9a45c2dfa17ed1f8fc7936d8e3c&t=1734936187&sid=DYZRU9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5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一)一般理化性质
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二)有毒成份及毒理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1. 神经毒素:
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2. 血循毒
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1).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因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若有PLA2(磷脂酶A2) 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2).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 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3).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叶青,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4).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抗凝组份: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蝮蛇毒、五步蛇毒具有这两种作用,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I) 凝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包括五步蛇)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凝血酶有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以致在人体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II) 激活第Ⅹ因子作用: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其作用最强。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这样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 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所以含有激活第Ⅹ因子的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3. 酶:
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1) 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2) 磷脂酶A2(PLA2):蛇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A2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用、肌溶作用、心脏毒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3) 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加深症状。
(三)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1.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2. 循环衰竭:常见于蝰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蛇毒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3.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 在酸性尿中, 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 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肌、肺及脑出血死亡。
5.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6. 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因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5
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
(一)神经毒类
1.银环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牙痕为( . . )形,牙痕间距约 0.8 ~ 1.5 厘米。其伤口局部症状不易被病人所留意,应重视。
[全身症状]早期无症状,表情自如,易被忽视。伤后1~4小时,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懒言嗜睡,困倦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 口不能张,伸舌不灵, 吞咽困难,流涎,声嘶,呼吸困难,神志清,但不能讲话,可用手势表达。
危重患者出现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呼吸减弱,呼吸变浅变慢,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瘫痪,肌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
呼吸刚停,血压可短暂升高,心跳加快,及时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仍有挽救的希望,否则可因呼吸衰竭,继之循环衰竭而死亡。此类患者,往往在呼吸停止后仍有意识存在,故在抡救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2. 金环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轻微或麻木感,牙痕“. ."或“、、"形,牙距为0.8~1.6厘米。伤口皮肤呈荔枝皮样,患肢淋巴结可有肿大。
[全身症状]与银环蛇相似,但症状出现及发展稍慢,可有头昏、嗜睡、视力模糊、复视、咽部有阻塞感,声嘶失语,流涎,胸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阵发性疼痛。
严重时全身肌肉麻痹,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由于呼吸肌麻痹及循环衰竭死亡。
3. 海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不红,不肿,不痛,牙痕较小,有时难以辨认。本病主要发生在海洋捕鱼作业时,被混在鱼群中的海蛇所伤。
[全身症状]咬伤后3~5小时,可见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由于海蛇毒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并对骨骼肌的损害;出现全身筋骨疼痛,口不能张,伸舌、吞咽、讲话及咳嗽等均感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面无表情, 严重时, 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甚至呼吸肌麻痹。并可有腮腺肿大,流涎,出汗。在肢体瘫痪前,有短时性腱反射亢进。由于横纹肌纤维被破坏,出现肌红蛋白尿(深褐色),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是伤后2~3天死亡的原因。
(二)血循毒类
1. 蝰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伤后即感灼痛,持续性逐渐加剧,一般有两个较大牙痕,呈(‘ ′) ,牙痕间距为1.0~1.5厘米,伤口可有小许出血,并有瘀斑。伤肢肿胀明显,迅速向外蔓延,伤周附近有水泡,血泡。局部组织坏死、溃烂,可深达骨质。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早期可出现血尿,全身皮下有散在性出血点,可融合成片状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眼结膜下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经期妇女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可肺间质广泛出血,并有罗音,溶血性黄疸,心脏出血引起心率不齐,传导阻滞及心肌炎的改变。由于失血、溶血过多而面色苍白,手足冷,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脉细数,血压下降以致休克。
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血尿,尿少,尿闭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多因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广泛出血而死亡。经抢救脱险后恢复较慢。
2. 竹叶青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痛如刀割,呈持续性,牙痕(. .)形,牙间距0.5~1.2 厘米,局部肿胀,疼痛,有瘀斑,水泡、血泡,甚至形成溃疡,常有淋巴管炎及相应淋巴结炎,伤口出血不多。
[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吐血、便血,个别可因疼痛及出血而致休克。有个别死亡病例发生。
3. 烙铁头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灼痛,并有渗血,牙痕两个,呈(` ')形,牙痕间距为0.8~1.4厘米,伤周红肿,可间血泡,水泡或瘀斑,伤肢淋巴结肿痛。
[全身症状]与竹叶青蛇相似且强,严重者有五官出血,吐血,大小便出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有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4. 五步蛇咬伤
[局部症状]牙印大而深,呈(·· ) 牙距1.5~3厘米,局部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严重者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可坏死。患肢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病人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常有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严重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便血、血尿、黄疸等,甚至体腔出血、且不易止血、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昏迷,严重者死于心、肾功能急性衰竭;心肌、脑组织出血也能致死。病人治愈后常有患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三)混合毒类
1. 眼镜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并向心端蔓延。常见牙痕两个,牙间距1.1~1.9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皮肤迅速变红,可扩散到整个肢体,甚至躯干。局部常有水泡、血泡及相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被毒素浸润的局部组织,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形成溃疡,经久难愈。
[全身症状]严重者伤后2~6小时,全身不适、困倦、畏寒,发热39~40℃。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呼吸表浅。血压先升后降,最后发生休克。可因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循环衰竭死亡。
2. 眼镜王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后立即感到局部剧痛,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呈(′′ )形,牙痕间距较宽,常大于1.9厘米,局部红肿明显,并迅速向上蔓延。
[全身症状]中毒症状发展很快,半小时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困倦乏力,张口困难,心跳减弱,心率不齐,手足冰冷,出汗,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发绀,全身瘫痪,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昏迷、抽搐,一般伤后1~2小时内可因呼吸麻痹及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3. 蝮蛇咬伤
[局部症状]牙印小,呈(· ·)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全身症状]常于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6
毒蛇咬伤诊断要点
(一)有被蛇咬伤病史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则多为毒蛇;如伤口有 2-4 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无毒蛇。
(二)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大小、色彩和花纹,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的活动季节,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注意病人对伤口的自救或他救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三)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 排列及间距,伤口局部及周围情况、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四)对既往病史的了解(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娠史),做好鉴别诊断。
(五)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六)鉴别诊断
(1)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牙 痕 /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2)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4)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5)警惕蛇毒毒效会威胁生命
如被蛇咬伤后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红蛋白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效应发生,应分秒必争地竭力抢救。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6
治疗原则:
被毒蛇咬伤后,病程进展迅速,应分秒必争地在短时间内确诊,被咬伤者应保持安定,避免惊慌奔走,以免加速蛇毒的吸收和扩散。在明确毒蛇种类后,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抢救威协生命危象,维持生命功能的稳定,迅速使用抗蛇毒血清等有效药物中和体内蛇毒,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使身体的康复。
一)局部常规处理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竹叶青、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防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 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
在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 普鲁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二)抗蛇毒血清治疗
自Calmette于1896年首次制成抗眼镜蛇毒血清,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蛇伤治疗上,国内外一致公认抗蛇毒血清是首选的特效急救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已有近30个国家30多个单位生产80多种抗蛇毒血清。我国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从1923年开始,已先后在台湾研制出抗烙铁头、竹叶青、眼镜蛇和银环蛇四种血清。我国大陆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后期,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广州医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浙江医科大学等单位协作,至1993年,全国已有六种血清供临床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和精制抗金环蛇毒血清(后四种抗蛇毒血清是以我所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的),这些抗蛇毒血清适用于治疗相应的毒蛇伤。对于目前无相应血清的毒蛇蛇伤,经以我所为主的广东省蛇伤防治研究网络的研究,可用同科属相关的血清的相互配伍来治疗。
三)危重病人的治疗
毒蛇咬伤后,由于中毒太深或延误使用抗蛇毒血清,病情变化迅猛,且十分复杂,往往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使抢救非常困难。应迅速送往医院抢救。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除一般常规处理外,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对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功能损害、胰脏功能损害等作针对性治疗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07-6-14 14:47
简单总结如下:
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
被蛇咬后,局部剧痛(不是一般的疼痛,非常痛!)、灼痛(有被烧的感觉)、迅速红肿、有典型的双齿痕、伤口处发黑、 发紫、局部麻木、流血不止。可判定被毒蛇咬伤。
野外现场急救原则:争分夺秒!如独自一人,镇静!按以下步骤操作;如有同伴协助,同时进行。
1。烧灼
2。结扎
3。用药
4。求助
第一时间烧灼伤口,不管火机、火柴、铁丝、木棍都可以。使毒素在高温下变质。
结扎,阻断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在伤口向心脏方向约3-5厘米处用绳子、绷带、甚至布条结扎,15分钟放松1分钟。
带有蛇药按说明书用法用药。
发出求救信号,最好有电话联系。咨询专家、实时指导,联系医院准备抢救措施,同时尽快送往医院。
作者: 苹果 时间: 2007-6-14 14:56
看完了身上就有些发冷!
应该有个专门这方面的讲座比较好~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