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户外观念]
有钱可上山巅 珠穆朗玛峰不再高不可攀(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乔伊晨兮)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头
时间:
2006-8-20 12:15
标题:
有钱可上山巅 珠穆朗玛峰不再高不可攀(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乔伊晨兮)
珠穆朗玛,世界屋脊,地球之巅,“一个值得敬畏和景仰的地方”。然而,自从1924年人类的足迹第一次印在她冰冷的雪峰之后,至少已有60多个国家的1700多人次成功登顶。如今,更有探险公司推出高科技的全程登峰服务,不但线路选好,经验丰富的向导跟班背包,甚至还有梯子一路上默默等候。结果是,前来登峰的人更加形形色色,为的就是感受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感,顺便拿回家几张值得回味的纪念照。 于是,有欧洲记者和登山爱好者痛惜不已,纷纷感叹曾经圣洁的珠峰不再,如今她倒更像个大众化的“运动场”或者轻而易举踏上的“高速公路”! 蜂拥珠峰 每年3月-5月雨季来临前,总有几周晴朗和煦的好天气,这也是登珠峰的一个窗口期,如今正值这个好时候。每年窗口期总有数量相当可观的登峰者前来,据尼泊尔旅游部门的统计,今年5月21日前已有90多人顺利登顶,还有不少正在往上爬以及在山下准备往上爬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尼泊尔提供的这串庞大的数字:本月14日和15日两天,有27人登顶珠峰;18日,有42人登上了珠峰峰顶;19日上午,尼泊尔夏尔巴族著名登山家阿帕·谢尔帕第16次登上珠峰,成为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登山者;20日一天,又有28名登山者从尼泊尔一侧成功登顶。自1953年5月29日第一批登山者成功攀登上珠穆朗玛峰以来,迄今已经有约1600人成功地从尼泊尔一侧登上了这座世界最高峰,但也有大约200人在登山或返回途中不幸遇难。这个数字不包括那些望峰兴叹未登顶者,以及从北坡登顶者。 当珠峰变运动场 32岁的英国登山运动员肯顿·库尔,三年内3次登上珠峰。他表示对一些来登峰的人们感觉很复杂:“你在这看到很多人,有律师,有银行家,他们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非常成功。他们来登山,就是为了能拥有一张在珠峰顶上的照片而已。”“也许,有很多人本不应该来这。我问自己,他们真的是登山爱好者吗?他们热爱高山吗?他们是不同的———警察、外交官,还有普通人———我的感觉很异样。他们喜欢登上山峰吧,珠穆朗玛峰是他们的梦想。” 登峰的动机是复杂的。一些人为了慈善事业,比如引起人们对贫穷的关注,或者为了筹款;而其他人为了达到攀登的极点。当然,怀着各种动机、心愿、梦想来到珠峰的人,也许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简单很纯粹的地方,却招来如此多的嘈杂声,真是件羞耻的事。珠穆朗玛峰不能等同于世界杯或者欧洲杯。 1985年成功登上珠峰的人克里斯·伯明顿说得好:“珠穆朗玛峰吸引一些人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这是如此容易计量的(成功)。如果你对别人讲我登上珠峰了,他们立马明白你在说什么。” 当珠峰变旅游景点 如今,诞生了一群专门靠珠峰为生的向导和探险公司,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向前来登峰或者有此打算的人尽可能地提供服务———服务,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帮助。 一个登峰的人只要付2.5万英镑或者更多,就能得到“一大包”高科技的协助。向导主要是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也有熟门熟路来了好几次的外国人,一边自娱自乐一边做导游,5月20日第二次登峰的56岁的英国人维克多·桑德斯,当时就带领一帮登峰者爬上了8848米的高峰,他从中赚取了1.5万英镑的“小费”。 当然,成功征服珠峰的人中,有一小部分是完全凭借个人的力量,与其同伴或者小组登顶的,但是大多数人却是那些拿出“登峰费”的人,他们把钱交给探险公司,那么一切就等着公司安排了。这个费用挺昂贵,大概是2.5万英镑一人次,还不包括去尼泊尔的飞机票钱以及个人的装备支出,而且关键的一点是,还得不到一定成功登顶的保证书! 当珠峰变高速公路 雷霍尔德·梅斯纳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登山家之一,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顶所有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人,并且,他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两次。 梅斯纳第一次登珠峰是在1978年,与另一个人结伴而行。他的惊人之举是在两年后,他成功地孤身一人并且没带氧气装备登顶。这样登顶成功的人,他也是第一个。 他说:“珠峰已经成了一座容易攀登的山,每人只要花钱,就能上去,因为那里有许多机构,能帮助你登顶。只需买一张从伦敦到加德满都的机票,然后只要天气好,你就能上山了。登山,现在难度已经递减到某种形式的走路了。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夏尔巴人准备营地,准备路线,帮你背东西。到处都有梯子。对我来说,珠峰再也不是一座山了,甚至连个山坡都算不上了。它是一条高速公路。”“登山意味着在野地里艰难前进,自己带着最低限度的装备,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登山同伴的力量。这样的登山,与大山之间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关系。“1953年希拉里登上珠峰时,那是登山界的超级大事。那个时候,没人对这座山有所了解,而他成功了。我也是很幸运的,两次登顶,一次从北坡,一次从南坡。希拉里和我登的珠峰,也和今天的珠峰完全不同。现在他们做的事,只不过是旅游。他们一直把路线标到了峰顶,就像高速公路上那样,而且每一年,登顶都会变得更容易一点。“我再也不会去珠峰了,就算你付我钱也不去。和100个不同的人走在修好的路上,太无聊了。他们每走一步,都要靠高科技的装备,依靠夏尔巴向导的帮助,而且他们排成队往上爬。对我来说,珠峰已经完了,我再也不会对它有兴趣了。” 编辑发言 不必害怕商业化 钟松君 1953年5月29日,江湖人称“雪山之虎”的尼泊尔人丹增·诺盖,踏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这是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当年他给英国登山队做向导,和登山队员埃德蒙·希拉里一起登顶。 这是巨大的光荣。从1953年至今,又过了53年,这53年中,人们又创造了无数项纪录,有盲人登顶,有无氧登顶,有顶上过夜……现在人们登顶珠峰,虽然不能说是小菜一碟,但也容易多了。 事情总是这样。1953年那会儿,我的父辈去县城开会,要提前两天带着干粮上路,翻山越岭步行,现在去县城,说走就走,等一下汽车就行了,有的还可以自己开车。 当然,珠峰不是县城,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是需要仰视的地方,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通往珠峰的路,既然越来越“好走”,而地球上又有这么多爱探险、爱旅行的人,将珠峰当作旅游之地,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再进一步,商业化也是难免的———就连去太空也商业化了。 在很多人眼里,珠峰可以说是最后一块净土。然而在人类准备扩张到月球、火星的今天,这块净土,只能留在心里怀念。报道上常说,珠峰的积雪已遭污染。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哪里都要去,哪里都要占领。 既然商业化趋势不可避免,那么还是往好的方面想,而不是害怕商业化。在尽量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这样,可以让当地人的生活过得更好。 欢迎乘坐珠峰电梯 张鹏 人类从来不缺创造力。“给珠峰装电梯、给长城贴瓷砖、给飞机装倒挡。”这是一位好事者在网上立下的自己一生要办的三件大事。虽然是在戏谑,但仍然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普遍心态。
给长城贴瓷砖,是最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法律约束。给飞机装倒挡,似乎技术上困难太大,也没什么必要———调个头不就行了嘛! 所以,这样看来,给珠峰装部电梯,也许是可能性最大的了———既没有法律约束,也没有十分巨大的技术困难。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若干年后,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背着大大小小的行囊,蜂拥到珠峰脚下,导致山路拥挤不堪,夏尔巴挑夫供不应求,以至于其雇用费用暴涨几十倍。 于是,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了一大批研发人员,经过日以继夜的刻苦攻关,终于在短短的三年内,成功地沿珠峰山麓建造了一部自动扶梯。人们只要带上足够的食物和衣服,就可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轻松自如地从大本营到达海拔8848米的峰顶。 但是在峰顶,当人们兴高采烈地伸出两个手指摆POSE合影留念的时候,却不得不抓紧时间———由于峰顶面积太小,上山的人又太多,珠峰规定,登顶者只能逗留1分钟,以便给后面上来的人让路。 至此,商业化在世界最高峰上被发挥到了极致。只是,恐怕真的到了那么一天,“电梯登山者”们或许早就忘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为什么要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在他们看来,或许应该改为:“为什么要去登山,因为那儿有电梯。” 留下脚印别留下垃圾 朱娅珍 珠穆朗玛峰,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在,登山家的终极梦想。现在,在各种手段辅助下,珠峰“亲民”多了,上面也留下了许多普通人的脚印。更多人站在世界之巅的代价是珠峰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有资料说,珠峰每年新增10余吨垃圾。至于垃圾的种类,是应有尽有,氧气罐、易拉罐、塑料袋、拖鞋甚至被褥……全球志愿者曾多次发起清理珠峰行动,但区区几个志愿者,区区几天,哪比得过浩浩荡荡登山大军的“生产能力”?在尼泊尔一侧,那条通往峰顶的小路两边,共散落着200多吨垃圾。 商业化让珠峰变得“亲民”,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连我这样最多只梦想过看一眼珠峰的人,都开始忍不住做做登顶梦。但是因为那么多人想在峰顶站一会儿,把世界屋脊变成世界海拔最高的垃圾场,难怪大家要对商业化颇多怨言。难道要让我们的后人去爬一座垃圾山? 很多景区有这样一句提醒:除了回忆,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足迹,什么都不要留下。登珠峰的人,大部分是为了所谓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征服快感”。登了顶,享受了快感,心满意足了,请在转身下山的时候,确认一下只留下了足迹。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