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线休闲] 2005年1月13-2月19,自助,冬行记——看图说话(已积分) [打印本页]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1 16:31     标题: 2005年1月13-2月19,自助,冬行记——看图说话(已积分)

本帖最后由 trek-2 于 2012-1-31 12:22 编辑

<>冬行记——看图说话</P>
<>不知道有没有人听我罗嗦,刚刚再一次翻看南行的照片,忍不住有整理并配文的冲动。</P>
<>这次出行是我离开大连时间最长的一次。1月13日乘上南去的列车,到2月19日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整整39天。经江南大地至皖南、赣北、桂北、黔东南再到湘西,照片拍了一路,感受也一大堆。</P>
<>心情故事放下不说,咱们看图说话……</P>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00ffff" face=黑体 color=#ff0000 size=4>参加活动积分:<B>6</B>分</FONT></P>
作者: 足迹    时间: 2005-3-21 17:03

这里就是为听大家啰嗦准备的,快发下文吧~~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1 17:20

1.小桥流水(苏州、周庄)

江南我迷恋了许久,大凡女孩子都有类似于此的情结,为园林也为水乡。去了苏州园林中最负盛名的拙政园后,心开始下沉,看过云南、新疆山水的大美后,怎么都欣赏不来园林的“秀”,太小气了。

董桥说,“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读耐看。”走这一遭后,我才真正懂得。

苏州小巷

[attach]1351[/attach]

拙政园

[attach]1352[/attach]

[attach]1355[/attach]

[attach]1356[/attach]

虎丘门外

[attach]1357[/attach]

寒山寺

[attach]1359[/attach]

[attach]1360[/attach]

苏州的小吃不错。白塔西路有家绿杨馄饨店,吃过她家的蟹肉小笼包、黑芝麻汤圆和肉汤圆,味道非常甜美。

尤其是鸡丝小碗馄饨,无馅,嫩黄的面皮下包着一窝汤水,馄饨平整的底部朝上,有褶的一面向下,轻轻捞起,汤水落下,筷心里只剩下一汪绕成团的“玉”,入口的感觉,今天想起来还在流口水。

[attach]1361[/attac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1 17:39:44编辑过]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1 17:32

周庄没让我失望。去的时候人很少,本来还想去同里的,可看上一眼便不打算动了。用了3天的时间在周庄的街上逛,几次被当地人认出,双桥上拍数码照片的小伙说,“你转了几天了,我们算是老朋友啦,拍张照片吧,给你打折。”[attach]1363[/attach] [attach]1364[/attach]

我是个能熬夜的猫,绝少早起,即便出门兴奋,早起依然是件难事。但在周庄每天都起得很早,唤醒我的是“呦~哎~青菜呀~”的叫卖声,这是周庄最早打破寂静的声音。当头挽着碎花布巾,挑着一担青菜的阿婆开始工作时,我也赶紧爬了起来,叫上一嗓子“呦~哎~又得起床呀~”[attach]1365[/attach]

还有几个人做得来篾匠[attach]1366[/attach]

奶奶的童鞋[attach]1367[/attach]

摇着橹儿唱支歌[attach]1368[/attach]

嗑瓜子的女孩。当时她站在沈厅的一个偏厅里,背景是有着时代特征的美女图。 [attach]1370[/attach]

她站在那陪了我一个下午[attach]1371[/attach]

苏州评弹。尽管听不懂,可非常享受那调调,那天的整个古剧院就我一个听众。[attach]1372[/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1 17:36

昆曲。回来后看了在白先勇帮助下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仿若醍醐灌顶,一下子都好似听得懂了,不知是去了江南的原因,还是音乐本身的感染力。[attach]1373[/attach]

晒鱼[attach]1374[/attach]

这是江南人家单人间的木格子窗,是我在周庄的住地。房间横走不到三步,竖行五步到头。

房屋的女主人姓程,丈夫倒插门,儿子随母姓。程家的房子有三进,是一百多年前的老房子。程大妈说,“在周庄做生意的是有钱人,有房子出租的是老板,像我们这样有10多间客房出租的算是大资本家啦。”听语气,大妈对他们“资本家”的生活很满意。

房子文革的时候被没收,返回来时已破旧不堪,“如果不是穷得没钱盖房子,早把他们都拆建新房了,哪能想到会出租赚钱呢?”今天做了老板和“资本家”的当地人有了些钱,但老房子只能维护不许拆迁重建。

周庄许多房子都有类似的经历,也幸亏这里“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河湖阻隔,才使它闭塞,无人问津,也才有了更接近本色的水乡。[attach]1375[/attach]

木格子窗外[attach]1376[/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6 12:40

2.粉墙黛瓦:皖南、赣北(宏村、西递、晓起、清华、理坑)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在我看来,旅行就像一本每页都有插图的画册,行一路看一路。有书为伴,即便一个人旅行也不会孤单。

离开周庄,乘上苏州到黄山的列车。卧铺车厢内很冷清,只有不到一半的乘客。隔壁两位黄山市人,从南京出差回来,听说我要去黄山、西递、宏村,最初笑着说“来的不是时候”,后又说“没啥看头嘛”。一路行来,每每和当地人聊天,他们也都是这样说。

冬季出行景色自不如春秋季节,对此我已经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我没有料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与南方二、三十年来最冷的冬天撞了个满怀,冷空气如影随形伴着我南下。行前大报小报不停传说的“暖冬”就这样让我赶上了;更郁闷的是整个行程,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只见过不足一个小时的阳光,而那时我和倾听坐在开往贵州从江的车里,在泥浆路上已经颠簸了三、四个小时,前路漫漫,正愁不知何时到头呢。

这次冬行,徽民居是最吸引我的。从风格上看,徽民居殷实、精巧,有点儒雅。粉墙黛瓦、“五岳朝天”的马头墙是她的标志。看徽建筑感觉像在欣赏古曲,韵律独特,余韵悠远,难怪建筑会有“凝固的音乐,固体的文化”之称。

如今,徽建筑主要集中在徽州。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徽州长期领有: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婺源现在归江西省管辖。这次我只去了其中的黟县(宏村、西递)和婺源(晓起、清华、理坑)。

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截流河水,让山涧之水顺坡而下。它在结构上有点像“牛”,有“牛胃”、“牛腹”、“牛肚”,指蓄水的池塘;还有“牛肠”,指水道。

去宏村因为两张标志性图片,不少人应该看过。一张是宏村“牛肚”远观图,另一张是“牛胃”旁边的昌华堂,她是80年代那张8分钱古民居的原景。

宏村“牛肚”

[attach]1477[/attach]

[attach]1478[/attach]

[attach]1479[/attach]

宏村“牛胃” [attach]1480[/attach]

[attach]1481[/attach]

火桶。一进宏村就看到坐在火桶里的人,最初以为是类似于轮椅的装置,细观察后发现每家都有这种木桶,心里不禁暗笑自己的无知(若像我想的那样这里得有多少人残疾啊)。

在路旁饭馆吃炒年糕时谜底揭开——原来这是当地人的取暖工具。木桶底部用火盆装着木炭,炭着的时候没有烟,盘上方用铁丝隔出取暖间,人坐在里面自有暖意从下自上而来。若将衣物或者棉被放在腿上,就更暖和了,我在上面坐了一会儿就不愿出来了。之后每到一处就找火桶坐,可惜出了江西后,火桶变成了火塘,再不能坐进去烤喽。 [attach]1482[/attach]

[attach]1483[/attach]

火桶的里面

[attach]1484[/attach]

“牛胃”旁遇到了这位老人正在卖糯米糕。老人73岁,是别的村里的人。老人精神很好,衣着非常干净,白白的围裙上印有红色的字“欢迎品尝”。听说要给他拍照,老人赶紧提留起装糕的小桶,一边选背景一边说:“我很上相的”,左手不忘捧起游客寄回的他的照片。

[attach]1485[/attach] [attach]1486[/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6 12:51

宏村小巷

[attach]1487[/attach]

[attach]1488[/attach]

马头墙

[attach]1489[/attach]

[attach]1490[/attach]

在宏村和西递,你只要买了门票就会有免费的导游。我去的时候是一年中旅游最淡的季节,门票是淡季价格,好象是44元。

导游带着我一个人在村子里转,大约用去一个小时。第二天,我又请了一位民间导游——汪宝宝,说是汪氏第93代子孙。这是在他的家里,他80多岁的母亲缝制的布鞋。

[attach]1491[/attach]

落叶归根[attach]1492[/attach]

门前千年竹,家藏万年书。

[attach]1493[/attach]

冰裂门,它的对面是一扇五富临门,寓意是必须寒窗苦读,方能苦尽甘来。

[attach]1494[/attach]

到了徽州感觉自己特没知识,好多字不识得,有些字不是事先查过字典,鬼知道会读成什么。徽商“贾而好儒”,民居的建设和家中的摆设、装饰就凝结着这种转变。

徽州人不露富,这从民居中可以看出来。徽民居虽然外表平淡无奇,但却非常重视内部建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基本都是建在内部,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徽人把他们对富裕、祥和、安康的生活向往和完美人生孝弟家风都融入雕刻之中。

一块整木,你能想象得出工匠们用了多少时日,花了多些心血吗?站在满是木雕的大厅内,静静的房门后面好似传来“叮当”的木刻声,和雕匠们偶尔的叹息声。

[attach]1495[/attach] [attach]1496[/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6 13:15

[attach]1507[/attach]

砖雕

[attach]1508[/attach]

石雕:四喜(喜鹊)登梅

[attach]1509[/attach]

宏村俯瞰

[attach]1510[/attach]

宏村人家

[attach]1511[/attach]

西递石雕。它就立在西递的大门口,是胡文光的牌坊(记述功德),其为官32年,上面有32个如意花盘。

[attach]1512[/attach]

西递古巷

[attach]1513[/attach] [attach]1514[/attach] [attach]1515[/attach]

胡积堂的古风扇。扇子底部有个小孔,穿小孔系根绳子,丫鬟站在一旁,只要拉动绳子,坐在扇子下面的老爷就会感觉阵阵“清风徐来”。

[attach]1516[/attach]


作者: 啉哒    时间: 2005-3-26 13:16

好喜欢看你的“小人书”,跟着你悠悠地游江南,体味那种江南小镇的古雅。

宏村西递2002年去过,很熟悉那些长满青苔的粉墙黛瓦,喜欢那些精美的木雕石刻。

下周五出发去婺源,看油菜花儿去。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6 13:57

现在正是婺源油菜花开的季节,那一大片的金黄啊,逗引着、愉悦着人的视觉。呵呵,可惜我没赶上。

好在贵州油菜开花早,从摆贝下来走了好一会儿,当满目金黄撞入眼中时,人已经呆了~~

[attach]1526[/attach]


作者: 飞狐    时间: 2005-3-26 19:55

这会儿我们家的油菜也应该开花了吧,还有那盛开的漫山遍野的桃花。掐指算来,已有好几个年头没有看到了。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7 12:12

记得飞狐提过桃花节,5月中下旬的时候,不知还可看到否?

可能的话从川藏线下来,呆子到想熏些桃花的味道~~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7 12:32

说是朱熹的字。看字头,右面好似一人脸,正双手抱拳做恭敬谦卑状;左面像猴脸。当地人说懂礼节,识大体时是人,子孙若做不到此点,就成为反面——即畜生。

不知朱熹写此字时有没有这样想过,抑或只是后人会意的。

[attach]1547[/attach]

小女孩是在西递追慕堂遇到的。与别的女孩不同的是她身后背着个婴孩,孩子用红棉线绑在女孩身上,双腿平行下垂,胖嘟嘟的脸向天仰着,也只能仰着。

女孩告诉我,她12岁,妹妹7个月,家里没钱让她读书。后来,听我们聊天的中年男子说,女孩家人忙着干活,怕她疯玩忘记照顾妹妹,每天要把妹妹绑在她身上半天,有时邻居帮着放下来休息会。

我和女孩约好,晚上6点半到我住处取东西,到点时我出门望了几次,不知什么原因她没来,直到我第二天上午离开也没再看到她。

[attach]1548[/attach] [attach]1549[/attach]

晓起早晨

[attach]1550[/attach]

吃饭喽!从锅里捞些菜,搬张椅子到门外——开吃。这种“独自在外”的吃法在徽州地区很普遍。

[attach]1551[/attach]

晓起倚门小女孩

[attach]1552[/attach]

晓起人热情好客、淳朴。若不是隐约听到远处修路的机器声,真让我以为到了桃花源。

晓起的石板路上时有狗儿在逛街,这里的狗很温顺,鸡也一样,无一张扬,从它们身边走去,不惊不扰不叫,毫无别的表现,就好象你本是这里人,已无数次从它们身边走过一样。

[attach]1553[/attach]

刚举起相机,它就跳上了墙头。

[attach]1554[/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7 12:42

一位老伯从碎石小路走过,带我认识了晓起最年长的一棵樟树,老伯说树活了一千五、六百年了,算得上樟树老老老……爷爷啦。

这两棵樟树长在老老老……爷爷旁边。

虽又遇冷冬,却满树亢奋,一团团的密叶绿云似地死命逗引过路的我。呵呵,闭上眼睛,春意像一张绿色的网,无声无息地从天空中撒落下来,让我疑似春天转眼来。

走在樟木园内,处处是又酽又浓的樟木味道,很喜欢。

[attach]1555[/attach]

清华彩虹桥。最初去清华是为宋代的这座彩虹桥,去过贵州看过一座座风雨桥后,感觉彩虹桥实在没啥值得瞧的。倒是理坑让我很惊喜,很自然纯朴的村子,可以看到最真实的生活。清华有直接去理坑的车,路很烂。那里正在修路,正式通车后理坑可能会变得和西递、宏村一样商业化。

[attach]1556[/attach]

清华

[attach]1557[/attach]

传说中的清明果。听说是把艾草掺在面里做的,馅是豆腐、粉丝还有红辣椒,青菜记不得是什么了。一块钱我买了4个。

[attach]1558[/attach]

河边,在这儿我认识了品根。那天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玩了好一阵俄罗斯方块,仍不知该如何下笔写张品根。这是一个奇怪的名字,品根,品出什么滋味的根呢……

品根家很穷,至今没有电,妈妈带着她和妹妹生活。3个人赚钱的方法是给人打短工,或者洗瓶子,每洗一个赚2分钱,3个人从早到晚可以洗700多个。即便如此,品根和妹妹仍然上不起学。

我跟着品根去了她家,妈妈和妹妹去挖野菜了,品根回来做饭。家中点火的燃料是医院用剩的点滴胶皮瓶塞,“我家和别人家不一样的,用不起,只能用这个。有些人好坏的,不让我们捡(瓶塞),看到我们就撵。”品根先是把胶皮塞点燃放我灶坑里,再放上二、三根柴火,用了3个瓶塞才算把火点燃。

…… 离开那天,外面下着雨,9点钟才爬起来,外面阴阴的,站在晾台上望出去,看到两个熟悉的影子,原来是品根和妹妹来送我。后来才知道,她们怕来不及送我,6点钟就来了,问过房东知道我还在睡觉,便没打扰,两个人站在房子外面很远的屋檐下等着我。直到车开了,她们才回家。

哪位同学想帮助品根的,衣物,最好是有鞋子29码的,可以与呆子联络。谢谢。

[attach]1559[/attach] [attach]1560[/attach]

理坑

[attach]1561[/attach]

[attach]1562[/attach]

看柴的猫

[attach]1563[/attach]

理坑木雕门

[attach]1564[/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7 12:47

理坑金家井。当地人说井水四季不枯,且不管旱涝都保持在同一水位。井的旁边有4个槽子,分别用来洗菜、洗衣物、洗杂物和喂马,几百年来村民依此规矩,无人乱用水槽。

水槽边低洼处放着两根前端有枝杈的长木棍,供人取水用,用后放回。

[attach]1565[/attach]

清代三尺巷(也叫六尺巷)

这里有个好听的故事。

巷子左侧是个官宦人家,儿子在京城当官。右侧住着商人,生意红火,在当地很有些权势。一年,两家盖房子,都是富贵人家,也就都想将房子建得大些、体面些,遂都瞄上巷子,都打算把房子往外建一些,为此两家人起了争执,闹得不可开交。当官那家的老太太不让了,想我儿子在京城为官,竟敢欺侮我们,哼,“等着瞧!”

老太太给当官的儿子写了封信,想让儿子给家里撑腰。不久,京城儿子回信。信上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太太是个明理的人,当初不过是气恼才较真。今见儿子有此气度,不禁心喜。听儿子的话,把房子在原有地基的基础上又向里面移了3尺,商家见官家如此,感觉羞愧,也向里面让了些地,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如今,村里若因邻里关系起纠纷,村人都会以此了劝戒: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学习古人宽宏待人。

徽民居中有很多类似的典故,一个宅子、一条巷子,就能讲出个故事。

[attach]1566[/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3-27 13:37

3. 风雪黄山

又是春天,起床后推开窗帘将阳光放进来。阳光射破云层,懒洋洋地钻进屋子。嫌阳光不够,大可以走出门。昨天是个好天,下午刚好没事,从家里出来沿着仲夏路走到傅家庄。能沐浴在阳光下是件幸福的事。只是屋外的阳光太贱了,到处都是。反倒让我怀念起那些没有阳光、阴沉着,不时下雨、下冰雹,并卷起一堆风雪的日子。

西递搭车,一个小时后到达汤口。开始上山时已近中午,我选择从云谷寺出发,一路上只有黄山挑夫相伴。他们多为三、四十岁男子,瘦弱、个头不高,橘黄色马褂配一条单薄的秋裤。挑夫们上山的速度很有节奏,50公斤的货物,五、六个小时可以上下。跟得久了,当他们休息的时候就聊上几句,"辛苦了", "心不苦,命苦!"一挑夫回答我。

[attach]1575[/attach]

黄山石

[attach]1576[/attach]

黄山松

[attach]1577[/attach]

在黄山赶上了那里入冬后第二场雪。

[attach]1578[/attach] [attach]1579[/attach] [attach]1580[/attach] [attach]1581[/attach] [attach]1582[/attach] [attach]1583[/attach]

雪后小景

[attach]1584[/attach]
作者: 飞狐    时间: 2005-3-28 17:29

以下是引用雨呆子在2005-3-27 12:12:15的发言:

记得飞狐提过桃花节,5月中下旬的时候,不知还可看到否?

可能的话从川藏线下来,呆子到想熏些桃花的味道~~

没有了,那时桃子都快出来了,呵呵。

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

要去的,赶紧去哦。


作者: 长岛红茶    时间: 2005-3-28 18:40

哇!!!居然能赶上黄山雪景,楼主真是好运气啊!羡慕一下
作者: 老攀    时间: 2005-3-28 19:33

以前去黄山是五月分,看了雨中的黄山,

现在看到雪中黄山,果然别有一番滋味!

那种苍茫!!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8 19:49:04编辑过]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4-2 16:50

谢谢飞狐,可惜赶不上看桃花了。没桃花运哦,闷哉。好在可以不劳而获,混几个桃子甜甜嘴,也还不错。

to 长岛红茶、老攀:呆子也觉得运气不错,可在山上的人知道俺是东北人后,都奇怪地问:“东北人来黄山看雪……你们那……”。被问得次数多了挺郁闷的~~

再上几张雪景

[attach]1794[/attach]

[attach]1795[/attach]

[attach]1796[/attach]

[attach]1797[/attach] [attach]1798[/attach]

很怀念在黄山风雪里,跟我一起互相叮咛着爬山的同路人。 [attach]1799[/attach]

屯溪老街

[attach]1800[/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4-2 17:01

4. 漓江山水(桂林、阳朔) 桂林给我的印象很好。1月29日早上下车时,大街上很少行人,偶尔跑过来一两个晨练的人。我背着包不知该往哪走,想想问问汽车站吧,先熟悉下去阳朔的车次。一大爷详细告诉了路线,末了还说了句:"祝你旅途愉快"。当时那心啊"血暖血暖"地,亲人啊!

其实,看完徽建筑就非常想家,不想往下走了。可倾听好不容易被我忽悠来,跟她提打道回府,准会被"曰"得体无完肤。算了,咬牙坚持吧。

当天下午在民航大厦接到倾听。倾听被我一顿不管不顾地拥抱后说,"是不是想我比想阿文还厉害"。哼!瞧把她美儿地。

下半程详细景色见倾听的帖子:桂黔湘之旅(读图版) 。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4-2 17:17

倾听的最爱--泡菜。那丫头真是爱吃泡菜,每每看到肯定买上一筐,然后在北风烟雪的桂林街头,埋头狠吃。这时你若打扰她,肯定跟你急,那劲头不亚于饥饿的老鼠见到了大米~~(呵呵,稍有杜撰)

[attach]1801[/attach]

第二天我们起程去往阳朔。杨堤--兴坪段徒步,一路上美景作伴,好不风流。

[attach]1802[/attach]

[attach]1803[/attach]

小竹筏

[attach]1810[/attach]

倾听提到的这户人家是我们在九马画山遇到的,让我感兴趣的是:一大家子,近三十口人住在一个院子里,会是怎样热闹的生活?

[attach]1804[/attach]

叫不上名字的植物

[attach]1805[/attach]

去的时候正是漓江枯水期

[attach]1806[/attach]

当我刚下到一片小草原上休息,这头牛就冲着我过来了,不是我跑得快,准会和它来个亲密接触。事后,呆子得出结论:对牛弹琴根本就不用挑选什么好曲子,只要穿件红色的冲锋衣在它面前走动,它准有反应。

[attach]1807[/attach]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再譬如我在阳朔的日子。阳朔3天,我一直在摇摇晃晃。去银子岩,骑了一天的自行车,来回40多公里,左右晃了一天;在遇龙河漂流,全程近8个小时(包括中午在旧县吃饭、转悠的时间),不停地感受着竹筏上下摇动。

如今只要提起阳朔,闭上眼睛,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就会从再一次从缝隙中溢出来。

比漓江还要温柔的遇龙河上

[attach]1808[/attach] [attach]1809[/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4-2 17:37

千百万年后,随岁月的流逝,银子岩留下一张令人惊艳又略带沧桑的脸。[attach]1811[/attach] [attach]1812[/attach] [attach]1813[/attach]

[attach]1814[/attach]

银子岩由青城派高手暗中保护

[attach]1815[/attach]

大榕树和它的气根

[attach]1816[/attach]

旧县

[attach]1817[/attach]

演员鸬鹚。即将结束漂流时,看到了鸬鹚捕鱼。每次被放开,两、三分钟的时间,它就会叼来一条大而活蹦乱跳的鱼,而且每次它都是准确无误地飞向同一地点。由此点,呆子凭借聪明、大胆又有些不自量力的脑瓜断言:鸬鹚改行当演员了。

[attach]1818[/attach]
作者: 雨呆子    时间: 2005-4-2 17:39

5. 民俗风情(黔东南)

确切地说,看少数民族风情是在离开桂林后开始的,尽管广西是壮族自治州,可住在城里的他们已完全汉化了。即便有穿着民族服饰的在吆喝,也不过是为增加荷包的厚度,临时把衣服像道具一样穿在身上,下班了再脱下。想看民俗,只有去寨子里,去山上或者山后面他们的家。

山路多,通车自然不便,也就远离了城里有着诱惑力的生活。山里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很丰富,他们不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人见人不是谈房子就是说车子。我有幸看到的是,夜晚来临,亲戚朋友围坐火塘,或者继续着白天未完的工作,或者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话也许不多,却很温暖。


作者: 飞狐    时间: 2005-4-2 23:06

以下是引用雨呆子在2005-4-2 17:39:29的发言:

5. 民俗风情(黔东南)

确切地说,看少数民族风情是在离开桂林后开始的,尽管广西是壮族自治州,可住在城里的他们已完全汉化了。

去年去乌鲁木齐的时候,感觉要是没有那些偶尔能看到的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和店铺牌匾上的维语,真的不知道这是在新疆。据说,要想看到民族化比较明显的地方,需要到南疆去。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