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长城(1):山西长城:风云变幻阅尽沧桑(图)
开栏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万里长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如今,这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却因破损严重而入选世界古遗迹基金会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保护长城,迫在眉睫!
据有关资料,山西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本报开设“走马长城”这样一个专栏,就是试图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入手,介绍长城沿线各级政府和人民为保护长城而做的努力,全面反映山西长城的历史渊源和现状风貌。同时通过对山西境内长城沿线的考察和对长城保护专家的走访,挖掘长城的历史内涵,积极宣传并展示山西厚重的“长城文化”。
8月24日下午,在即将启程之前,记者来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采访了考古系主任、山西长城研究专家郎保利先生。郎先生是《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的编纂者之一,近几年来,他带领同事和学生几乎走遍了山西所有的长城,对每一段长城的状况都十分了解。
“它们的价值不可低估。”说起山西的长城,郎保利一脸兴奋,“一部长城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
据郎主任介绍,山西长城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区),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山西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公里,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400公里,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而平型关、娘子关更是闻名遐迩,在历史上都很了不得啊。”
“但是,”郎保利话锋一转,面色凝重起来,“历经千百年的风雨,长城和保护长城的城堡遭到的毁损十分严重。据2002年公布的长城考察结果,目前全国明代万里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不到30%。2004年,中国长城因破损严重被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列入‘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山西的长城也不例外,正遭受着自然及人为的双重破坏。洪水、泥石流是破坏长城的罪魁祸首,而长城两边百姓为生产生活而进行的拆墙行为、不当的旅游开发等也对长城进行着蚕食。近两年,修路特别是修低等级公路时,拆毁长城的现象较多。盂县、和顺、昔阳县一带的长城则被抓蝎子的人损毁严重。阳方口、原平一带的长城,则因滥采铝矾土受损严重。作为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长城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继续这样任由蚕食,若干年后其必将从地球上消失!”郎主任忧心忡忡地说,他建议首先应对长城的有关资料和详细数据进行进一步采集。因为长城分布广,进行这项工作耗费巨大,保护长城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努力。
据了解,与山西毗邻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启动了“长城文化工程”。工程内容包括长城基本情况调查、收集整理长城文化史料文献、绘制长城资源分布图、开展保护宣传工作、筹建长城文化博物馆、开发长城旅游资源、举办长城文化交流活动等项目。山西的长城资源比之内蒙古自治区,无论规模还是价值,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山西在建设“长城文化工程”方面,还是一个空白。
山西各段长城的历史文化渊源怎样?现存与保护状况如何?保存较完整的有哪些?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保护意识如何?如何早日启动山西的长城文化工程?带着这些问题,从明日开始,本报记者将用20天左右的时间,以明朝修筑的外、内长城为主线,进行走访。
蜿蜒纵横的长城,目睹了一幕幕历史风云变幻。它过去在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情节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在,呈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走马长城(2):天镇平远头:至今犹见古风存(图)
平远头一带的长城
出大同天镇县城一路向北,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奔波40多公里后,便是一个被称为“鸡鸣一声闻三省”的山村———新平堡镇平远头村。外长城,就是由河北经平远头村进入山西的。
记者是8月29日一大早启程的,虽然在来平远头村的路上,对这里的长城有各种想象,但在村东头和长城的突然遭遇,还是令记者感到十分意外。
眼前,就是刚刚进入山西境内的长城:历经千年沧桑,演变得已经像北方庭院的常见的土板墙,墙体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只是更宽、更高一些。秋天的阳光下,城墙上的青草有半尺多高,郁郁葱葱,散发着一阵阵清香。
登上墙顶,往东眺望,一个老乡指着300米外的一个古老的烽火台说,到那里就归河北省了。再向北望,一条公路直通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和县。据当地人介绍,这段长城最早修筑于汉朝,明朝除进行加固外,为在军事上“双保险”,又在西北面4公里处沿双山山脊修了一道城墙,当地人管那叫“头道边”,而从村东进入的这道长城叫“二道边”。内外两重城墙在山西的长城中是比较独特的,只有在天镇县和大同市新荣区才有。
平远头地处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但社会治安却出奇地好,村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几年来,村里没有出现过一个违法犯罪的人。天镇人说,平远头的人憨厚,跟那儿的长城一样敦实。
平远头人说起长城,自豪之情常常溢于言表。“这长城一头连着山海关,一头连着嘉峪关,有一万里长呢。”闻讯赶来的平远头村11岁的小学生石建东对记者讲。据了解,平远头村民都以爱护长城城墙为荣,以破坏城墙为耻,极少在城墙上和城墙周围取土。
石秀才,今年52岁,一位典型的北方农民。曾经当过几天民办教师的他自告奋勇当上了村里的“长城保护员”,虽然一分钱工资也没人给,也没人给他颁发工作证,但只要发现谁家大人小孩挖长城的土,他就会上前制止。村里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石秀才说:“平远头村经常来记者,这村子将来有发展前途呢。谁都知道,文物只有年代长才值钱,长城贵就贵在它的年代长,这段长城有两千多年历史呢。长城不仅是平远头的宝,也是全中国全世界的宝呢!”
归程中,古老的长城在山脊时隐时现,仿佛顿首,仿佛拱手,似在感谢那些默默护卫着他的人。
走马长城(3):新平堡,一个古镇的前世今生
边疆极冲之地 明代沿长城修建的城堡不计其数,主要作屯军之所,但部分城堡军民混居,天镇新平堡即是最典型的一个。 从平远头向西7公里,即到新平堡镇。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军队在此筑土堡,驻新平路分守参将,隶属于大同镇。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将天成卫、镇虏卫合为天镇县后,才开始由天镇县管辖。所以,“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这句话就成了新平堡人颇骄傲的口头禅。 新平堡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以长城为界。9月2日上午,记者在堡西的镇政府看到,政府西墙外不远即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界。这里历来为“边疆极冲之地”,据《天镇县志》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新平堡守备驻军近千人,守边18里,边墩26座,烽火台16座。明成祖朱棣曾御驾亲征,在此地与瓦剌首领顺宁王马哈木决战。 晋北“晋商”故里 新平堡最让人骄傲的历史是它曾经有发达的商贸业。史载,明隆庆年间,设西马市,每年阴历七月初三至十四开集贸易,为明朝“国家级”贸易,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广交会”了。平遥古城被称为晋商故里,而新平堡也堪称晋北“晋商”的故里,这里的大商人虽不像日升昌的老板那样名扬天下,但也称得上富甲一方,他们曾经把店铺开到了二连浩特、俄罗斯等地。 现在,新平堡的北街仍是商贸一条街。街面仅两步宽,但两边店铺林立,商品齐全。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店铺建筑已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在四五十间店铺中,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仅存一间,窗户上的木窗棂仍古色古香。据了解,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八,这里都要开物资交流大会,周边冀、蒙的村民纷纷来赶集,很是热闹。 一万元的照壁 在新平堡村东南角,记者找到了一户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从大门一进去是一堵照壁,上面的砖雕十分精致。往西往东各有一个小门,从西门一进去就看到了主人孙振乾,一个口齿有些不清的68岁老光棍。他告诉记者,现在住的房子是他的祖爷爷买的原明朝参将(新平路最高军事长官)的住宅,而他的太爷爷是做布匹买卖的大商人,“从父亲那一代起就败啦,我们兄弟几人都没咋念书,三个兄弟都在阳高和大同,过得都不太好。”。年近古稀的孙振乾仍靠种地为生,由于生活困顿,他把祖先留下的东西都贱卖了。去年,一个南方人要出一万元买那个照壁,县旅游局局长没让他卖,“他们说那是好东西,留着将来搞旅游时让人们看”。 艰难的旅游开发 与曾经繁华的新平堡相比,现在的新平堡冷落多了。据了解,新平堡镇是天镇县3个贫困乡镇之一,去年全镇人均年纯收入1046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低了600多元。而新平堡镇党委书记杨守亮对开发旅游很是热衷。他说,全县就数新平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天镇有11个城堡,新平堡就占了四个,分别是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平远堡,已全部被列入天镇县旅游发展规划中。但目前由于资金严重不足,规划的实施举步维艰。杨守亮说,如果能把新平堡的明清民居全部修旧如旧,有望将新平堡建成晋北的“平遥古城”。现在最紧要的是采取紧急措施,将居民正在拆毁的古代建筑抢救下来。“凭借长城和城堡这些旅游资源,我觉得新平堡还是大有希望的。”但同时他也很无奈,“最头疼的还是缺钱啊,想开发却没钱投入,长城沿线和我们情况相似的乡镇有很多,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
走马长城(4):塞外旷野望墩台(图)
该段长城现状
山西外长城从天镇县水磨口一路向西南,便进入阳高,在该县境内顺阴山余脉蜿蜒穿行46公里。这段长城大部分依山而走,但到县境最西一段,却有约5公里长城修筑在平地上。奇的是,这一段长城为双重墩台,一重建在长城上,另一重建在长城外侧,十分罕见。
9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阳高县西北部的长城乡。初秋的天气风清气爽,金黄的莜麦散发着香气,蚂蚱的鸣叫声在宁静的旷野中显得格外响亮。平展展的原野上,土筑的长城像一条大堤横亘在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强烈的阳光下,与长城基本保持平行的墩台隔不远就有一个,与长城一起,好像两列队伍在与记者同行,长城外侧的墩台仿佛步兵,长城上的烽火台仿佛骑兵,长城俨然变成了神气的战马。
记者用步大概量了量,外侧的墩台距城墙约100米,墩台与墩台间的纵向距离大约为500米。走近这些“军兵”,只见他们的身体呈正方体(据史料,墩台底宽15米,顶宽7米,高15米),一个个顶天立地,如同巨人一般,身上虽然被岁月剥蚀得千疮百孔,但仍巍然屹立,傲视苍穹。
据史料记载,阳高县明朝时为“阳和卫”与“高山卫”辖区。嘉靖二十五年(1546),朔州兵备道移驻阳和城,阳和卫改为阳和道,为大同镇东部要塞,被称为“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驻军15062人。同年,宣大总督翁万达筑长城,从阳和至宣府300余里。“起烽堠,筑墩台”,一般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因记者所到的长城乡一线地势平缓,不易防守,所以墩台筑得较为密集。墩,为军事观望台,明代一墩驻兵5人,专门探望敌情,发送警报,或在敌人攀爬长城时放箭攻击,与城墙上的守军成犄角之势御敌。遇危险情况,墩上的将士会从墩台下的暗道转移到长城内。台是烽火台,是传递军情的好工具,专为报警之用。当时报警有3种信号,白天放狼烟、敲铳,夜晚燃火。长城以及墩台,在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曾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在长城乡小二对营村的大街上,78岁的老人孔有谈起长城,眼里闪着兴奋的光:“长城原来高三丈六(12米),因为风吹雨打,现在就剩四五米高了。可墩台一直就是那么高,小时候,我经常和伙伴们上墩台去玩,跟它们可有感情呢。”对打小就熟悉的长城和墩台,豁达的孔有老人一脸骄傲:“听老辈们说,长城和墩台为咱祖辈们过上平安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会儿,它们又成纪念品啦,现在,年年都有外国人来我们这儿看长城,有男的,有女的,有个高的,也有个低的,就是眉眉眼眼跟咱们不一样。去年来了个外国人还跟我一起照了张相。我想,再活个三五年,不定还能见啥新鲜事物呢?”
走马长城(5):大同总镇署辉煌尽随火劫去
9月8日上午,在大同市元墩村的一段长城上,记者巧遇一位“长城迷”。他叫施建飞,是大同市烟草公司的干部,5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徒步走遍了大同周边所有的长城。交谈中得知记者正在“走马长城”,他激动不已:“可遇着知音了!大同周边有上千里长城,你采访长城,不能不看看大同总镇署啊,那可是当年长城边防的总指挥部呢!” 但他随即一脸黯然:“听说好像前不久被火烧了一次,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大同系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据清《大同府志》载,镇设总兵(正二品)统辖,管辖的长城东起天镇平远头,西至偏关柏杨岭,总长度370里。大同总镇署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大同市中心地带,是明朝指挥朔州卫、平鲁卫、蔚州卫等13个卫所的“总司令部”,最多时曾统领十三万五千余军马。明朝中期,蒙古入侵,大同总镇署告急,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兵败,在土木堡被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时,大同总镇署又成了慈禧西逃的一个落脚点。 现在,大同军分区门前的一条街仍叫“帅府街”。中午1时,记者和施建飞来到了军分区院内的总镇署遗址。进了大同军分区大院转了几圈,怎么也找不到总镇署的痕迹。施建飞说,他少年时代曾多次到过这里,记忆中的总镇署规模宏大,大堂的后墙比后面的大树还高,后面那条街就叫大墙后街。红色的立柱很粗,一个人都抱不住。当时大堂两边各有一块石碑,西边刻的是明代历任总兵的名字,有徐达、常玉春等86人,东边刻的是清代历任总兵的名字,共54人。 在军分区后的家属院,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正在院内做饭。听说记者远道而来找总镇署,已经72岁的大娘热情地介绍起来。据她说,她20岁时嫁到大同住在这里,在总镇署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老人说,就在一个多月前一个电闪雷鸣的下午,一声炸雷响过,楼前冒起股股白烟,很快,白烟变成浓烈的黑烟,一场大火烧了起来。好多辆消防车赶来扑了3个小时的火,最终,火扑灭了,但总镇署也烧得差不多了,连房梁都塌下来了。后来,总镇署的门就一直关着,再没开过。 按照大娘的指点,记者与施建飞返回军分区院内的一处小院。解开门上拴着的麻绳,进入院内,一堆烧焦的椽檩映入眼帘,柱子上红色颜料的痕迹还依稀可辨。偌大的院内一片空旷,地上残留着推土机推过的痕迹。残砖断瓦边,一块空地当中立着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镇署,大同市人民政府立”等字样。 见此情景,施建飞默然无语,也许他在回忆童年时总镇署留给他的美好印象。现在,他的记忆就这样断裂了。 大同总镇署,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渐渐逝去的背影。 |
走马长城(6):大同里场沟伤痕累累的“边墙”(图)
在遭到破坏的长城上放牧
长城从元墩村进入大同市新荣区后,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堡,然后分为两条: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转,经镇羌堡、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向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里场沟、外场沟、新荣镇、破鲁堡至吴施窑入左云界,南北两条共长105公里。记者沿着里场沟、外场沟一线前行,所到之处,长城被破坏情状触目惊心,有的只存残垣,有的痕迹全无。
9月10日中午,记者从宏赐堡出发向西南而行。208国道与长城的交叉口的敌台,被挖土者挖得只剩下了半个,下部被铁锹铲过的痕迹鱼鳞般一个坑一个坑地排列着,锹印还新新的。在里场沟村西,城墙墙体被挖去了大半个,一排房屋嵌在城墙上,城墙作了房屋的后墙。记者问蹲在村口的一位老汉为什么要把房建在长城上,老汉疑惑地问:“长城?是边墙吧,房盖在那儿冬天暖和着呢!”
在村西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段约二百米长的长城被掏了四个洞,作为坟墓。最东边的坟墓棺木已迁走,只留下一个直径约1.5米、纵深约三四米的黑洞。西边三座坟墓的“门”用砖砌着,最靠西的一座,招魂幡的棍子还高高插在墓前,显得格外刺眼。一位从此路过的当地农民讲,按照村里的习俗,年轻人意外死亡、未成年人死亡及阴阳先生认为不宜立即入祖坟的其他死者就暂时寄埋在这儿。
离“坟墓”不远,一个高高的输电铁塔矗立在长城上,城墙被夷为平地,这片空地面积有50平方米左右。
再往西走,长城如豁牙般忽高忽低。西斜的日光下,一群羊正在长城上吃草,有几只羊还站到了城墙的最高处。记者问放羊人为啥偏要在长城上放牧,这样不怕破坏长城吗?他挥舞羊鞭赶上羊群立刻往一边去了,边走边说:“这里不让放?俺到别处放去。”一脸憨憨的笑。不觉之中,天已快黑了。下地归来的村民正从长城的豁口回家。
昏黄的天幕下,长城若隐若现地伸向远方。回首走过的这段长城,坟墓、铁塔、房屋……如长城上的一片片伤疤,记者仿佛听到长城在呻吟。
走马长城(7):耗资两千万长城桥上“走”(图)
在长城沿线的采访中,记者不时发现因修路而被毁坏的长城残骸,但在修建正酣的得大高速公路大同市新荣区段,却欣喜地看到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为保护长城,施工方在高速路上空修了座专供长城“行走”、全国独一无二的顶推桥!
9月11日下午,记者从大同市新荣区的里场沟西行约9公里,来到淤泥河畔的镇虏堡,远远就看见正在修建的得大高速公路。再往前走不远,一道景观赫然在目:高速公路从一段约30米长的长城下“低头”穿过,长城则“安卧”在路上方的桥上。
由于修路工程已近尾声,绝大部分路段已封闭,不能靠近。记者远远看到,桥上的这段长城最高处有一人多高,东半部分受损较严重,只剩下半人高。长城起伏的线条颇像一个头西脚东仰卧的妙龄女子,装着白色栏杆的顶推桥俨然成了女子的白玉床。
记者随后在得大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得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规划的“三纵八横”公路网中“纵”的主要组成部分,北起大同新荣区得胜口,南至大同南郊区小南头村,与京大、大运高速公路相接。这条公路在得胜口和镇虏堡两个地方,与两道外长城相交。在工程设计之时,施工方就考虑到古长城的保护问题,拟订了两套保护方案,一套是高速路从城墙上“跨”过,一套是路从城墙下“钻”过。由于前者耗资太大,就选择了后者:用140多根管棚打入长城的底部,再用顶推把预制好的框架结构从长城的下面顶进去,把长城托起来。“两个顶推桥花了2000万呢!”公司工程部郭部长说。
当记者问为保护这残破的古长城花2000万元是否值得时,郭部长神色庄重地说:“绝对值得,长城是山西省级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光算眼前的经济账。”
在这里,长城与高速公路长相厮守,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据了解,得大高速将于10月中旬竣工通车,届时,从高速公路走过的人们,将会一睹顶推桥上这段古长城的风采。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