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改编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原名《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记忆一直有缺陷,很难记住文学作品的作者名字,更别提作者来自哪个国家。不过,茨威格不同,因为非常喜欢他。
青春时代看到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本黄书,跟黄色无关,是指书旧得发黄:)书不太厚,把茨威格的主要作品编成一本,书名就是这篇小说的名字。因为喜欢,就拿这篇小说写了期末论文,混上及格。回想起来能及格真是不容易,因为那时读它,满眼只是一个女人执着到似乎疯狂的爱情。不过,茨威格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腻到位的文字,现在读来感觉亦是无人能及。
电影时间跟晚饭时间冲突,仗着对小说的记忆,把肯特基搬到影院里一边低头啃垃圾一边仰头看银幕(去晚了,又是周末,买票的人排成长龙,最后只剩前排座位,感觉那银幕就一个字:浩瀚!)。时隔若干年,今天看改编后的电影,感觉又不同。
导演徐静蕾,主演徐静蕾。徐静蕾我喜欢,等看到跟她演对手戏的男主角竟是姜文,真是意外惊喜。小说的内容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女人从小暗恋一个作家,成年后的唯一主题就是向心中的恋人投怀送抱(这样形容有点粗俗,但看起来是这样),不求婚姻和结果(作品里的作家看起来是单身),即使生了他的孩子,即使作家天性花心,两次相逢,两次相忘。最后孩子死了,女人病重,临死前才给作家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一切。
电影基本遵照了茨威格的原著,只不过把场景切换到大概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女主角的发型是五四青年头,有点土,后来为了养孩子去傍大款当交际花才变得超级时髦。发型土并不影响徐静蕾发挥良好的演技,个人认为徐静蕾的美虽然不是艳若桃花那种,但很耐看,属于日久见人心的那种“闷骚”美女,由她来演这位默默地为爱狂奔的女子,我只管放心地看。
电影虽然缺乏文字给予的想象张力,但重头戏都在女主人公身上,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小说原著里没有着重描写作家的形象和背景,到电影里姜文扮演的作家也是个性不足、风流有余的对手道具,可以验证这点。记得第一次看《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满心的惊叹:“为了爱,这女人太富有牺牲精神啦!”感慨之余,还有惋惜,更有不解:“这女人为何不追寻世人眼中完美爱情的结局,比如婚姻,比如家庭?如果当面表白,长相厮守的可能性最少有50%。”
这世界有一种昆虫,从土里孵化出来飞到枝头,在阳光下扑扇翅膀,只活一天就死去;这世界有一种鸟,只有奋力冲向尖利的荆棘刺破胸膛,在垂危中才能发出鸣叫;这世界有一种人,只为了信仰而活。在百岁人、千年松、万年龟的眼里,它们大概都是异类。现在看来,《来信》中的女人彻底活在自己的信仰里,尘世的完美与否根本无足轻重。
这个女人的信仰就是——爱。当她有了爱的知觉,如同向日葵感受到阳光,便朝着爱狂奔去,义无反顾。生活的贫穷,心灵的隔膜,道德的禁忌,都构不成对爱的威胁,只能算是现实中的尘土,甚至包括死亡。同样是为了信仰,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是在为他人牺牲奉献的话,这个陌生的女人只是在独善其身而已。有没有关注和守候,花儿照样会自己开,自己落。
觉得茨威格真是用心良苦,笔下的女人绝决另类得罕见,连爱上的作家也是混沌放浪得可以,一夜风流过后仅隔数年,第二次相见竟然只是觉得似曾相识。也许,爱达到某个境界,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与他人回应与否无关。女人在爱的世界里独自舞蹈,顷尽全力,无怨无悔;作家风流潇洒,蜻蜓点水,关于爱的记忆仿佛阳光照耀下溪流中的阴影,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两者对应,想起谁问过的一句话:生为一个人还是一头猪,哪个更幸福?
女人爱上一个人之后通常会变得好像弱智,却幸福在自己编织出来的世界里。
一老辣文学女人说:完美人生是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看来如果顺序搞反了,就糟了。
恋爱辛苦
写字辛苦
孤独不辛苦
好久不看爱情小说了,就是觉得不真实。
俺也明知韩剧里的爱情也是假的,可美女帅哥太多,看着赏心悦目,而且韩剧里的平凡人物都有一个信念:不管生活多么苦,都要认真的生活。
徐来大连给她的上一部电影做宣传的时候听到了这个名字 因为感动于她当时的一些话 于是买了这本小说 可惜只看了一点点就扔下了
尽管看尽了各式各样的爱情悲剧,闹剧 骨子里还是喜欢爱情喜剧 哪怕只是在小说里
一老辣文学女人说:完美人生是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看来如果顺序搞反了,就糟了。
我不能相信世上会有这么纯粹的爱情
我不愿意相信他会忘了她
今天晚上看了CCTV1的三八特别节目,我们的十年,有一段就是张越和小崔跟徐静蕾谈这个电影的。
徐说,她在这部戏里为没有能够理解和接受到这种纯粹的爱的男人感到悲哀,对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到“我的爱 与你无关”的女人表示赞赏。
电影一定没有书写得精彩,看得我直犯困
听了你们所讲 我在纳闷,她怎样通过五四时期的生活来体现原著呢? 再说背景什么都截然不同了 难道只是想通过原著做个框架来表达她自己对爱情的某种见解么
鸭鸭俺看电影了,其实在我看来,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女人从小暗恋一个作家,成年后的唯一主题就是向心中的恋人投怀送抱(这样形容有点粗俗,但看起来是这样),不求婚姻和结果(作品里的作家看起来是单身),为了留着他的影子,生了他的孩子,快乐的抚养。即使作家天性花心,三次相逢,三次相忘。最后孩子死了,女人病重,临死前才给作家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一切。
可惜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她深爱的这个男人,小时候大脑受过重创,经常会失忆。所以这个作家常常换新女友,因为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经恋爱过。因此,作家不是没有可能爱上她,而是造化弄人,作家出差两个月后,忘记了自己生命中的这个女人。
唉,本来很深沉的一个剧情,被我说得乱七八糟哈,不是我胡编乱造,可是看完之后有点来气。艺术是高于生活浓缩生活,但总要源于生活吧。对于作家来讲,女主角和他并非一夜情,这么说绝对有根据:看两个人骑着摩托车去郊游,一路撒下欢声笑语和幸福的回忆(就回忆而言仅仅限于女主角^_^)的那场戏,背景是春天了,没有雪。两个人第一次干柴烈火是在飘雪的冬天,北京可不是大连,雪下了就化,在北京,除了春天来临,想雪化得无影无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两个人去郊外,也不可能有人去郊外的树林里扫雪:)根据两个人分别时的缠绵难舍,故而可以推断,两人基本处于同居状态。而同居的时间怎么也得10天半个月的,甚至更长,(万分懊恼看电影的时候吃那个酸桔子,关键时间没听情)。
因此8年后作家再见到面容依旧姣好的女主角居然一点点的印象都没有,失忆是最合理最正常的解释。而且,你看两人第三次相逢时,作家似乎隐隐想起什么,但是却无力记起。——甚至管家都能认出来,只是他不敢告诉自己的主人,怕他知道自己有失忆症而伤心痛苦。
最后还要说,其实徐静蕾的演技真不怎么样,可是我就是喜欢她。如果她能把郊游时的背景添上点雪景,就perfect了。
这片拍的是不行 违背了原著的精神 蒋文骑着小摩托出来的时候,我差点没乐了,整个一北京混混啊 还戴着风镜,怪时尚的
哈,亲爱的鸟,这么说来,是我失忆了,连他们见过几次面都没搞清楚小时候见面算吗?
徐静蕾我也是真的喜欢,一边啃薯条一边看电影,演啥样没怎么在意,看着就高兴不管怎样,她能把这篇老旧奇怪的小说搬上银幕,说明大家心有戚戚焉啊,爱情世界里也有刘胡兰呐,崇拜啊
姜文的出演我想大概出于名人效应吧,无论原著还是电影,那个作家就是一道具,女主角的陪衬而已,是个男的估计就成,比如谁会记得是谁亲手用铡刀杀害了刘胡兰呢
发现没有?文学作品里爱情悲剧的主角往往是女人,也不知道是否因为同样的飞蛾投火,男蛾子就显得没有女蛾子那么绝决和生动?《来信》最让我感动的是:女蛾子至始至终没有用同情怜悯的姿态看待自己。也让我惊讶于同样的作品十几年后再看,竟然能体味出一些细枝末节的迥然不同的感受
夜深人静,自个灌水玩
突然想起从小受的教育,基本是背诵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豪言状语长大的。记得小时候写满格言的笔记本上就有句类似“为一个人活着是可耻的,为人类幸福活着才是光荣的”。把《来信》拿到那个年代,估计会被当成可耻靶子狂批。
所以说,难道《来信》只是在单纯表达现代爱情观之一种吗?我倒不这么觉得。小说原著应该在几十年前就产生于奥地利(待查),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哪个敢认同“比做一个男(女)人更重要的,是做一个纯粹而完整的人”呢?
把曾经笼统的人生意义具体到每个人独善其身,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信由具有自省自觉精神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会比人云亦云盲目崇拜的社会差哪去。我可能不会效仿《来信》中女蛾子的活法,但会尊重这样的人的自我选择,用肥鸟常说的:“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但请你誓死捍卫我说话的权利。”
竟然还听到有人说:“这女蛾子是不是太放荡了?”我的妈呀,就电影而言,论放荡也轮不到她呀,那个作家根本就是一只小蜜蜂飞在花丛中嘛。
觉得值得商榷的是:女蛾子是不是侵犯了作家作为父亲的知情权?
有空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以下为个人见解,
爱情真的是个人的事,爱一个人也是一种自我的寄托。
爱情的结局不是婚姻,而是相濡以沫的感觉。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不求回报,快乐着对方的快乐,只要他/她过得好。
我在寻求一份完美的爱情,不管结局如何,生一个孩子,成为爱情乃至生命的延续。
[em31][em31]知道徐小姐把这个著名的小说搬上银幕,很是佩服了一把,天时--时逢情人节前后,正是爱情种子萌芽,生长该结果的时候。地利—现今的国情是金钱物欲至上,爱情那玩意,太复杂了吧,还是电影里看看也罢。人和--多少有过初恋情怀的MMJJ们又在当中找到自己当初的影子啊,全都占了遍,这个徐妮子精明之处不同于章妮子的锋芒毕露,生生把自己提高了一个档次。
只是这个爱情放在19世纪初茨威格那个年代,还有点可信的地方,没有太多的娱乐,闲暇之余无事幻想到也是乐在其中。
但放在了现在,感觉那女子真真是个重度的强迫症患者了。把自己封闭在对他的爱恋之中。和忘记是不是锁门一遍遍回家查看没什么区别。无论如何,都是另人同情的对象。
到是引深了去想,爱情难道就是强迫症,欲罢不能,欲语还休?身边的大龄MM无一不是抱着寻找一个完美的爱情而独善至今,寻找那强迫自己的现象出现。
多亏了现今的社会进步,女人也有了工作,才不会有找个长期饭票打发自己的想法,也会有众MM们在寻找爱情的路上仍不停止的穿越吧
由于年少时一度是徐小姐的粉丝,所以期待此片好久好久,本以为是情人节档期的片片,可后来才发现它是主打妇女节的,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呵呵。
之前听说此片主题是: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看后偶觉得应该是徐小姐在追忆是水年华吧,早就她年轻时与某某知名北京作家的风花雪月、曾经的海誓山盟,不知道猜的对不对?
才发现食人鱼八卦起来竟如此可爱当年听说时,觉得徐小姐明珠投暗,现在不这么想了,其实,爱情只是周瑜打黄盖的事情,不是吗?
饽饽的老女人论听着蛮有道理,如果真是“抱着寻找一个完美的爱情而独善至今,寻找那强迫自己的现象出现”,我得承认,自己可能就有那么点施虐狂渴望遭遇受虐狂(或者相反)的想法,如果现实中喜欢一个人就想拿来咬一口算作施虐倾向的话
这年头谁还没点追求呢?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爱情不分老幼
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好象很本文无关。
记得是02年10月,有一对夫妻去稻城,丈夫在帐篷里一睡不起就此长眠,事隔不久,就看到他妻子纪念他的文章。
还有05年1月的四姑娘山难,不必很快就写了文章回忆当时的情况。
这两篇文章固然行文悱恻似处处断肠,但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么?————假!!!甚至我的心中还有愤怒和鄙视————没有足够深的爱,就不要装出来吧!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时,同学写给我的留言册被我收起来束之高阁,直到半年后才有勇气再次翻看————我不能看同学给我的留言,一看泪就止不住;我最受不了那种心疼的感觉!伴随着心疼的还有胸闷气短!这数年前的感觉今日我依旧记忆犹新。不要觉得我可笑罢!!因为那是对关心我照顾我的室友的从此天涯的不舍,因为那是我对一去永不再返的青葱校园岁月的感伤!
当然一切早都过去了,除了淡淡的记忆什么都没有了。但从那时候起我明白了:原来人伤心是会心疼的,很疼很疼。疼的你不敢去触及记忆,不敢。
姥姥去世时,我16岁。我妈妈用了整整两年呵!才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后来妈妈说,要不是你和你弟弟,我真是没有勇气在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两年的日子,包括妈妈在内,没有人提起姥姥,家里所有的像片都收起来,所有能联想起姥姥的东西都藏起来。姥姥去世半年后,妈妈依旧会在梦里哭醒,然后一夜无眠到天亮……那时的妈妈已经年过不惑。
都说友情如水,亲情如茶,如水如茶的感情如此,那据说可以生死相许的爱情呢?岂不是也要肝肠寸断!
所以,以我的人生经验判断,一个人失去生命中挚爱的人短时期内就可以从容淡定地回忆细枝末节,除了他(她)爱的不够深之外,再无其他解释。如果爱的够深,根本无法回忆——那种伤心是会影响呼吸和生存的,不能回忆。除了时间这剂药,就是挚爱的人起死回生。此外再无良方。
我知道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武断,会说不是人人都是你,不要拿你的感情标准去衡量他人。
但人都是有心的,只要有心,情到深处就会心疼!!如果没有心疼只有一种解释:爱是爱了,可是爱的不够深!!
扯远了。写书拍电影可以随心所欲,没准胡编乱造还能得个什么奖。可是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很多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以我的人生经验判断,一个人失去生命中挚爱的人短时期内就可以从容淡定地回忆细枝末节,除了他(她)爱的不够深之外,再无其他解释。如果爱的够深,根本无法回忆——那种伤心是会影响呼吸和生存的,不能回忆。除了时间这剂药,就是挚爱的人起死回生。此外再无良方。
我是这样爱着爷爷和一个人的 可惜他们都不会再回来了 时间是一剂良药
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哈哈
时间是没用的,要不我给你板砖吧,包你失忆
同志们~你们跑题了~我发现了~关于这种讨论不可避免的会奔向大水坑~
喜欢茨威格。学生时代很是崇拜并追随过一阵子,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个人的遭遇和心灵描摹.........读茨威格是需要借助想象空间的,文学的茨威格表现成电影的茨威格本身就是画蛇添足,这是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通病。搞不懂为什么还要把这部作品移植到中国,很难说这么做是讨巧还是添堵,这样的电影不看也罢.........为了印象中的茨威格保持一份完美。
至于徐演员,印象中好象是在路边一个月饼广告的路牌上见过,明显营养不良,托举着月饼盘子,好恐怖......她去演绎茨威格笔下的人物,不看也罢!
还是海涵说的到位~不是故事不好,是电影无法表现~还有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而且同期的作品并不是都是这么唯美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值得考证考证,我觉得对理解小说肯定有帮助。
我看后感觉
一个女人因爱上一个人,而把自己的生活整个改变了。当她最后一次去他家里穿着白色裘皮大衣,是不是与以前和他在一起的所有女人一样呢。在他眼里她与她们没有什么区别,还有放钱的瞬间,真想骂他的妈妈的。
我觉得这个男人不象是失忆,他只不过是在游戏人生,我真怀疑他每次跟女人分手是不是总不想直说,而借口出门。之所以认不出来是因为玩的女人实在是太多的缘故吧
她爱的执着让我感动。其实她爱的很勇敢,只不过爱上了不该爱的人。
当我看见她脸上洋溢的幸福及躲在卫生间里流泪,还有观望的表情,是多么的熟悉啊
综上所述 男人们多是理性的 外加小傻这类傻乎乎的 女人大多还是水做的~~~
就小说本身而言,男主人公对于这位女蛾子的感觉是陌生的,我想不仅仅是记忆中陌生,而且还包括对女蛾子这种情感的存在和表达方式的陌生。
现实中的人对此感到陌生和离奇很自然,因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李宗盛不是有首歌么: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
是呀,好像人喝多了就无法回忆自己做了些什么。
真的痛苦,也会主动或被动的暂时性失忆产生。
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性的本能。
我刚刚看过,没太用心,还是看了大家的评论才弄懂具体剧情,所以关于这里的爱情我不发言了。但谈到爱情,大多人都有几句感慨,小女子则更多,前几位大姐(呵呵,尊称)说得动情甚至动怒,无可厚非,因每个人的机缘是不同的,我们无法感受其它,也就无权评论其它,所以还是感受、体会自己的感情吧,爱与被爱,若能同时拥有,真是一生一大幸,不过,爱情也分阶段,也有时效,总之那句话:无愧于已就好了!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吧,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
呵呵穿越处女作
爱情,在我们试图扔掉它时,它总能在我们以为遗忘的时候依稀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不忍舍弃。既然不能舍弃,那我们便留着好了。
女人有了爱情,她的心便是这世上最柔软、最易碎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16:23:06编辑过]
前几位大姐(呵呵,尊称)说得动情甚至动怒,无可厚非,因每个人的机缘是不同的,我们无法感受其它,也就无权评论其它,所以还是感受、体会自己的感情吧呵呵穿越处女作
呵呵,对于你的穿越处女作,我是这样理解的
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思维,有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我们只能感受自己的爱情,所以我们更需要感受其他,学习他人的爱情,吸取总结好的经验和不好的教训
这也是为什么庚古至今无数骚客文人把爱情作为永恒的主题
我还是爱和朋友交流感情经验的,爱从电影,文学中体会悲欢离合的
在交流中,学习中,感受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爱情视角吧
能够忘记该多好
非常羡慕那个男蛾子,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本领,就是能忘记自己想忘记的东西---多好的本事呀。
许多时候记忆是痛苦的,就如那个女蛾子,能记住那么多,最后又把那些记忆写成了信,让男蛾子去继续她的痛苦
徐导演应该比徐演员要好
相对来说那些配角更出色
10块钱还是比较值得
Tbobo
呵呵bobo上升高度了哈,人自然是有思维会思考和能学习的喽,自古至今,电影电视,身边朋友也确有许多爱情版本,真的会让我们有所感动、有所领悟。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可以向他们学来爱情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天下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自然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爱情。
我说了,每个人的机缘是不同的,我们真的无法感受当事人的一切,所以我说我们不要评论他人了,还是去感受自己吧。人生是丰富的,有的事情是要自己去思考和领会的,在多数情况下,那些和电影电视的情景相融,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所思考,或许有过相似经历,毕竟那些都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嘛,每个人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在欣赏他人的同时,还是多多体会自己吧,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养料。
呵呵,高度谈不上,个人之见
我也只有在品评这些有兴趣的感情文艺中聊已满足自己的中度三.八倾向
还能避免对身边人物评头论足的这种重度三.八之嫌
还只能说明自身的素养还未达到不闻他人事,只管自身闲的境界啊~~
最近TREKKER里煽情的帖子悄悄得多了起来,而且是大家一起煽,不知是何原由?
是因为‘春天’来了?
我酝酿一下,也和大家一起煽!
就让这煽情之火加速在TREKKER蔓延!!
最近TREKKER里煽情的帖子悄悄得多了起来,而且是大家一起煽,不知是何原由?
是因为‘春天’来了?
我酝酿一下,也和大家一起煽!
就让这煽情之火加速在TREKKER蔓延!!
和春天无关吧,我想~~
他/她们是都市里一群寻找内心的人~~
她挣扎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以特有的心痛舞蹈
伴奏的是心碎的清脆响声
春天又到了~~
突然抽风,被老徐的那句“我爱你,与你无关”所触动
在一个人心灵世界里舞得畅快淋漓
春天又到了~~
突然抽风,被老徐的那句“我爱你,与你无关”所触动
在一个人心灵世界里舞得畅快淋漓
又看见了众多精彩的回贴,当然还有楼主的
是不是这几天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让bobo小小的回忆了一下爱的感觉
以前觉得徐小姐演戏很假(仅仅凭女人的直觉)
关注老徐的博客之后
有些喜欢,甚至欣赏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子了
率真、自然、个性,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恐怕是真实的老徐了
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好象很本文无关。
记得是02年10月,有一对夫妻去稻城,丈夫在帐篷里一睡不起就此长眠,事隔不久,就看到他妻子纪念他的文章。
还有05年1月的四姑娘山难,不必很快就写了文章回忆当时的情况。
这两篇文章固然行文悱恻似处处断肠,但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么?————假!!!甚至我的心中还有愤怒和鄙视————没有足够深的爱,就不要装出来吧!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时,同学写给我的留言册被我收起来束之高阁,直到半年后才有勇气再次翻看————我不能看同学给我的留言,一看泪就止不住;我最受不了那种心疼的感觉!伴随着心疼的还有胸闷气短!这数年前的感觉今日我依旧记忆犹新。不要觉得我可笑罢!!因为那是对关心我照顾我的室友的从此天涯的不舍,因为那是我对一去永不再返的青葱校园岁月的感伤!
当然一切早都过去了,除了淡淡的记忆什么都没有了。但从那时候起我明白了:原来人伤心是会心疼的,很疼很疼。疼的你不敢去触及记忆,不敢。
姥姥去世时,我16岁。我妈妈用了整整两年呵!才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后来妈妈说,要不是你和你弟弟,我真是没有勇气在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两年的日子,包括妈妈在内,没有人提起姥姥,家里所有的像片都收起来,所有能联想起姥姥的东西都藏起来。姥姥去世半年后,妈妈依旧会在梦里哭醒,然后一夜无眠到天亮……那时的妈妈已经年过不惑。
都说友情如水,亲情如茶,如水如茶的感情如此,那据说可以生死相许的爱情呢?岂不是也要肝肠寸断!
所以,以我的人生经验判断,一个人失去生命中挚爱的人短时期内就可以从容淡定地回忆细枝末节,除了他(她)爱的不够深之外,再无其他解释。如果爱的够深,根本无法回忆——那种伤心是会影响呼吸和生存的,不能回忆。除了时间这剂药,就是挚爱的人起死回生。此外再无良方。
我知道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武断,会说不是人人都是你,不要拿你的感情标准去衡量他人。
但人都是有心的,只要有心,情到深处就会心疼!!如果没有心疼只有一种解释:爱是爱了,可是爱的不够深!!
扯远了。写书拍电影可以随心所欲,没准胡编乱造还能得个什么奖。可是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很多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女人的爱是同样的
只是,有些人更具有勇气,去爱---追求爱与感受爱
一只敢恨敢爱的鸟儿
经常在单身生活的随性和和有伴侣相依的感觉之间徘徊,每每见了鸟和老树,后者感觉就更强烈
2号终于去了著名的婚墙,和脚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让鸭子也摸了一下,多么美好的春天啊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