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分享]武汉的历史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昕
时间:
2005-12-15 16:07
标题:
[分享]武汉的历史文化
一、武汉历史
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
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二、武汉地名及由来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 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 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传说一: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传说二:旧时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清代在这一带没关收税。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相沿至今。
☆水果湖的由来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丹水池的由来
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丹水池得名于一场误会。传说清未有位老人在这里江边端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他以为问他在千什么,随口答道,"端水吃。"问话人只听到三字的字音,以为当地名叫丹水池,沿用至今。现为仓库区。
☆四官殿的由来
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四官殿原是一所庙宇,供奉天、地、水、火四官,建于清初。附近人烟稠密,住的多是板房茅舍,易起火灾,居民惶恐,乞灵于四宫殿中的"火官",祈求"火神"祝融保佑平安,所以又把四官殿称为火神庙。但火神不灵,连他自己的庙宇也保佑不了,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从此没有四官殿,但这一带却仍称四官殿至今。
☆姑嫂树的由来
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这一带是汉口后湖地区的高地,附近有陈家河。
有个姓刘的船民在陈家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刘家姑嫂在家,除种地外,还在农闲时到墩西的余家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
☆阅马场的由来
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积玉桥的由来
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三、名人及与其有关的地名
1、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并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与孙中山相关的地名:与辛亥时期有关的地名,首推汉口的中山大道、武昌的中山路,都是纪念孙中山的,此外,在汉口的桥口路南端以东,有两条南起沿河大道、北止汉正街的街巷,一名中山大巷,一名中山小巷。清末时其近处有座三庙码头,辛亥革命后码头改名为中山码头,这两条街巷也因此易名。
2、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字克强,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1898年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度,赴日本留学,1916年病逝于上海,归葬长沙岳麓山,有《黄兴集》行世。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但具体组织国内起义的,则是他的战友黄兴。特别是黄花岗、武昌两大起义,黄兴都直接指挥,并亲自参战。所以有人说,孙是一面旗,黄是一把剑,二人并称”孙黄”,都是辛亥革命的领袖。或者说,黄兴是辛亥革命中地位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
黄兴故居是一栋普通的泥砖青瓦平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故居原来规模较大,有两进两横,左右有披厦、厢房,构成一座四合大院,大小房间共有32间。为筹集钱款到国外购买武器,黄兴毅然卖掉了家乡凉塘的大片田产和部分房产,故居的房间现只剩下12间,占地约1400平方米。
☆与黄兴相关的地名—黄兴路:赫赫有名的黄兴也有经其名字命名的街道,位置在汉口车站路西,那条从胜利街到友谊街与垂直行的马路即是黄兴路。此路原在法租界内,形成于清末民初,两侧多是钢结构二至三层的红砖房,是军阀吴佩孚和一批富商的产业,法国人命名为巴黎街,抗日胜利后更名。
3、蔡锷——中国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 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宣统三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病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有《蔡锷集》、《蔡松坡集》。楹联主要收于《蔡松坡先生联语》。
☆与蔡锷相关的地名—蔡锷路:纪念讨袁名将的蔡锷路在汉口车站路下首,东南端为滨江公园粤汉码头。原在法租界内,称为福熙大将军街,1945年后易名。
4、张自忠——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字荩忱,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他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抗战。1940年5月1日,在枣宜战役(枣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国。1940年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张自忠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挽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与张自忠相关的地名—张自忠路:在沈阳路下首有条张自忠路,原为日租界内之成忠路,与沿江大道、中山大道垂直。
5、岳飞——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与岳飞相关的地名—岳飞街:现存唯一一条以古人之后命名的街道是岳飞街。原在法租界内,与车站路垂直交叉,上起黄兴路,下接中山大道。这条路原名霞飞将军街,是以法国征战亚非的将领霞飞命名的。
6、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
☆彭楚藩——原名家栋,字青云,湖北鄂城人。1906年入湖北新军,后考入宪兵学校,毕业后在宪兵营任班长,先后加入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文学社和共进会,是起义总指挥部的军事筹备员。
☆刘复基——字尧澂,湖南常德人,21岁时加入黄兴创立的华兴会。在日本流亡期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先后在长沙、上海、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入湖北新军后,加入文学社,被推为评议部长。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被称为“小诸葛”。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委任他为起义总指挥部的常驻军事筹备员。
☆杨宏胜——字益三,湖北鄂城人,在湖北新军当兵期间,加入文学社。根据起义总指挥部的决定,退伍离营,在中和门正街开一小杂货店作掩护,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筹备起义时为交通员,负责起义时的弹药运输。
☆相关地名—彭刘杨路:从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往北,有一条从平湖门至阅马场的东西行马路,叫做彭刘杨路。这条路是纪念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烈士的。1931年在他们献身的湖广总署东辕门旧址,现在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内建立了"三烈士亭",亭中立石碑一块,上书"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9个大字。1991年值武昌首义80周年之际,武昌区人民政府举办首义文化节,在武昌阅马场树起了彭刘杨三位烈士的塑像,让后人瞻仰和缅怀烈士的英雄勋业。
作者:
刘昕
时间:
2005-12-15 16:09
四、武汉的教育
武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仿效西方的新式学校。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开办文普通学堂,端方开办了湖北幼稚园,为武汉地区公立学校之始。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开办初等小学堂60所、高等小学堂5所。之后,近代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科教立市”的基本市策,武汉教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正在实现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历史跨越,初步完成了三大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有学上”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上好学”;从单一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从数量扩张型教育转向质量提高型教育。
截至2003年底,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省属技工学校)2887所,在校生约205.9万人,教职工17.11万人,师生员工共约22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9.03%。其中,普通中小学2011所,在校学生约120.33万人,教职工约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3所,在校生约14.17万人,教职工约1.37万人。高等教育学校59所(普通高校47所,成人高校12所),在校生约61.14万人,教职工约6.67万人。幼儿园614所,在园幼儿约10.26万人,教职工约1.03万人。
☆武汉教育方针和成果
1、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2、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十分活跃,素质教育取得明显进展
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5、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6、加强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教育国际化水平得到提升
☆武汉著名高等院校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1、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环境优美、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武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600亩,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校园依山环湖,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武汉大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迈入新世纪的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学等11大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0个学院以及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现有105个本科专业,217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一级学科和143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珞珈山上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千4百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千1百余人,博士生导师655人。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名师在这里著书立说,耕耘讲坛。近几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才华,担当起百年名校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
武汉大学综合科研实力十分雄厚,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8个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6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如今在校学生规模达4万7千余人,其中研究生1万5千余人。他们在诸多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中夺得了多项桂冠,有7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武汉大学这座如诗如画的高等学府,开启了多少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旅,奏响了多少气势恢宏的创业乐章。从这里,走出了近30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7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迈向美好未来。
武汉大学网站:http://www.whu.edu.cn
2、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总面积400公顷。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63个,硕士学位学科200个,博士学位学科1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000余人(另有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其中教师4,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511人,教授751人,副教授1211人。在校学生近6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外国留学生34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还有三家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的附属医院(其中同济、协和医院是全国著名的大医院)和一家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学术和文化技术交流,已同国外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医院和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已有200多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3000余人。
跨入新世纪的华中科技大学,将发扬“团结、务实、创新、进取”的优良校风,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奋力前进。
华中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hust.edu.cn
3、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座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毗邻武汉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她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大学(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于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总书记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4000余人,含教授245人,副教授4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8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等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外语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8个学院,信息技术、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9个系部,科社所、农药所、粒子所、应用物理所、多媒体研究所等5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49个本科专业(方向) 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科研整体实力较强,形成了文科、理科、教育科学三大研究格局。仅2001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64项,其中国家"八六三" "九七三"高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级社科基金14项(全国高校排名第7位);共出版专著、教材272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43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共114篇,有6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学校广泛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近几年,学校经常派出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其中大部分已学成回国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力量,还有一批教师活跃在国际学术讲坛上,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作出了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争取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华中师范大学网站:http://www.ccnu.edu.cn
4、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占地面积7425亩(约5平方公里)。校园三面环水,背靠青山,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园地。
学校迄今已有105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其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几经演变,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教授132余人,副教授278余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名,1人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或提名奖,8人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人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 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2人获全国扶贫状元称号,56人被评为国家级、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趋于合理,在某些领域能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团队。
学校设有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水产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土地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园艺林学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和外语系、体育课部等2个直属系部。有46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 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9个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种中心,9个省部级研发中心,有22个研究所。
学校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近20个国际基金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伙伴关系。
面向新世纪,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速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网站:http://www.hzau.edu.cn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历经沧桑的大学。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学校外迁,出北京,过石门,渡丹江,下江陵,栖荆州,一路风尘,边选址边办学;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边重建边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
学校坐落于江城东湖之滨,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校园内蓝天碧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如诗如画,是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建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校任教,现有教职员工3485人,其中教授339人,副教授76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7人,博士生导师1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强求实的传统和风气,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成长出众多的学术精英、治国雄才、商界骄子、体育健儿,温家宝同志和2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便是杰出的代表。
50多年来,地大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乘改革春风,用智慧和汗水,使学校获得了飞速发展。地大已由建校之初的单科性地质院校,逐步发展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学校提出了建设地球科学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承和发扬地大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强化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业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站:http://www.cug.edu.cn
6、武汉科技大学(http://www.wust.edu.cn)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5个学院,设置41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 权单位,有材料学博士点及16个硕士学位点,另有3个学科方向与外校合作培养博士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目前各类在校学生29000余人。
学校现有在职职工23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地学者、专家。
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万多人。他们遍布祖国各地,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冶金、建筑、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多数校友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和专家,有的走上了大中型企业和省市的领导岗位,有的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先后与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十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武汉科技大学正在加快建设发展步伐,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优势突出,七大学科协调发展,既保持冶金材料等重点学科的传统特色和国际合作办学的领先地位,又不断拓宽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学科领域,在国内 外知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奋斗!
武汉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wust.edu.cn
7、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环境优美,现占地面积3000亩,一个占地2000亩的现代化新校区正在建设中。
学校拥有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0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价值3亿元。在职教职工5700人,其中专任教师25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近2000人。有院士4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75人,教授350多人,副教授900多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8,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00余人。
学校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75个,硕士授权点7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博士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个。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共获国家级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运用,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软件开发等为代表的校办高科技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学校每年接收来自德国、法国、日本及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外高校直接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除此以外,学校每年还从在校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芬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和深造。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特色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创新战略,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建成“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多科性、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网站:http://www.whut.edu.cn
8、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已有72年的建校历史以及60余年本科教育、24年硕士研究生教育、8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办学经历,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占地1000多亩,坐落在武汉市武昌沙湖之滨,毗临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之一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校园内湖光辉映,四季常青,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湖北大学创办自1931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建立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校长由创办人黄建中先生兼任,同年秋季正式招生。后学校几度易名,几度选址,先后经历国立湖北教育学院、湖北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学院,1984年改制为湖北大学。 历任校领导达四十余位。
经过“八五”、“九五”湖北省重点建设,湖北大学已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理、工、经、法、管、教、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人文、商学、法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教育、体育、外国语等10个学院,与创办了成人教育学院、知行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70多年来,我校为社会输送了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4万余人。我校各届校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展示了自己才华,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湖北大学网站:http://www.hubu.edu.cn
作者:
刘昕
时间:
2005-12-15 16:09
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由原隶属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两个校区,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
学校下设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法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一个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2081人,其中教师1029人,教师中教授155人,副教授421人,博士生导师61人;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点41个、博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专业硕士(JM)、各层次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00余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3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2700余人;学校占地2300亩,建筑面积71多万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开通校园网络的百所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一批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在国际国内财经学界、法学界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的资深学者,3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6名教师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与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学生累计近 20万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站:http://www.znufe.edu.cn
10、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估,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35个本科专业(含目录外试办专业1个),其中工、管、理为主干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一级学科。
学校现设有11个学院、2系、1部和1个研究设计院,即化工与制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外语系、体育部和研究设计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1485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23人,其中正高职人员103人。现有专任教师770人,其中副教授217人,教授9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399人(其中博士生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8%。教师中有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其它拔尖人才1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人员9人,首批湖北高校九大名师1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4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31人。
学校拥有一支300余人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开发、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有省级技术中心(基地)6个,院级研究所、中心12个。学校具有乙级化工工程设计资格,Ⅰ、Ⅱ、Ⅲ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甲级咨询资格,工业与民用建筑丙级设计资格,湖北省工程监理丙级资格,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和专项工程设计丙级资格,是湖北省科技厅查新检索定点单位。此外,湖北省化工产品及化学试剂监督检查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站也设在学校研究设计院。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并把它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钢与合金学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合作项目9项,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讲学、访问达90多人次,其中有近20人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经过31年的建设,武汉化工学院已从原来以培养化工及相关专业专门人才为主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工程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网站:http://www.whict.edu.cn
11、湖北教育学院(http://www.hubce.edu.cn)
湖北教育学院创建于1931年,坐落风景秀丽的蛇山脚下,旁倚雄伟的黄鹤楼,是一所具有文、理、艺术、外语、教育等学科门类的省属高等院校,学院以培养、培训高素质的各类各层教育人才为主,同时,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部分其他专门人才,现有成人教育本、专科、普通师范本科、高职专科33个,在册学生、学员20000多人。
学院设有艺术、中文、政法、教育管理、外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生9个系和体育教研室以及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湖北省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训练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58.3%,拥有一批获国务院、省政府津贴、曾宪梓教学奖的专家教授,一批掌握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留学归国优秀教师。
学院注重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成功地执行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项目。与美国英语学会合作培训项目已执行达15年之久。学院常年聘有外籍教师任教。每年公派一批教师、管理人员出国进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学会。
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湖北教育学院已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初步成为一所职后培训为主体,职前、职后教育彼此贯通,培养、培训与科研并重,融"教研训"与一体,高水平、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学院。
湖北教育学院网站:http://www.hubce.edu.cn
12、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是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大学、武汉职工医科大学、武汉教育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四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易地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本部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这里湖山环抱,水天一色,风景秀丽,幽雅宜人,是理想的学习园地。学校另在汉口和武昌设有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10余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和文理学院等16个学院,开设有4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全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教授103人,副教授近400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5600余人。
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万余台(件),总值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130万余册,电子图书5万余种,订有国内外期刊近4000种。《江汉大学学报》分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出版发行,其中社会科学版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报百强期刊。学校设有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8个科研机构,每年承担大批科研项目(课题),不少项目(课题)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法、日、加、韩等国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江汉大学网站:http://www.jhun.edu.cn
作者:
刘昕
时间:
2005-12-15 16:09
五、武汉的习俗
1、武汉的节令饮食习俗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农历三月三——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或登高或临水游览。大家边游玩边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另一方面又活动了筋骨。兴尽归来,人们用采来的地米菜煮鸡蛋,家人共同享用。民间认为地米菜能使人明目、治头晕。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武汉人有吃咸鸭蛋、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杏仁豆腐、八宝稀饭、冰糖莲子、米面发糕等去暑败火食品。冰箱的普及,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为人们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热烦闷。
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
☆九月九为重阳节——民间习惯饮菊花酒,还吃蜜汁甜藕、红薯面窝、桂花糍粑等。
☆冬季,武汉天气寒冷,人们为了补充热量、滋养身体,除了进食牛肉、羊肉、狗肉外,还有煨汤的习惯。家家都有煨汤陶罐,武汉人常以煨汤待客。煨汤的主料多为排骨、鸡、鸭、牛肉等,辅料则有萝卜、藕、海带、香菇等。萝卜以黄陂县麦地湾出产的最佳,武汉月湖藕因其淀粉含量高,亦人为所喜爱。
☆武汉人在腊月还有腌制腊鱼腊肉的习俗。每逢农历年底,在临街向阳的阳台上都有一挂挂红扑扑的腌鱼腌肉。菜苔炒腊肉是寒冬腊月武汉人桌上的佳肴。
☆武昌洪山的红菜苔色、香、味俱佳,脆嫩爽口,营养丰富。清人在《汉口竹枝词》中吟唱"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消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红菜苔同武昌鱼一起被誉为楚乡两大名菜,被皇家封为"金殿玉菜",当年慈禧及后常差人到洪山宝通寺一带索取红菜苔食用。
☆农历腊月初八,武汉人习惯用糯米、红豆、杂果等煮果子粥,称为腊八粥。
2、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春节期间,武汉娱乐很多,有跳狮、杂技、朝山进香等等。建国以后这其中拜年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形式已有很大变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亲友聚餐,或带孩子逛公园。近三五年才开始去酒楼订年饭、外出旅游等。
3、武汉风俗-煨汤待客
许多地方卖猪肉,都是连骨头带肉一起卖,买肉的人不愿要骨头,找熟人买,尽量少搭点骨头。武汉人买肉不一样,喜欢要骨头,特别是排骨,争相购买。排骨供应少时,人们起早床去耐心排队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设法买排骨。因为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 地道的武汉人煨汤待客,并不只是把排骨汤当做席上的一道菜,而是在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让客人吃肉喝汤。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热情的主人还要劝客人再喝一碗汤。外地人开玩笑说:武汉人"奸"得很,客人去了,光用汤也把你灌饱了。多来个把客人,只消往沙吊子(煨汤的器具)里添瓢水就行了。
武汉人喜欢喝排骨汤,除了待客,人们也常煨汤改善生活,或为病人、产妇补养身体。
4、武汉风俗-除夕凌晨吃年饭
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这一天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这些人家从旧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就忙着办年货,忙到腊月二十九日进人高潮。这一天,所有该炖、该煮、该炒、该炸、该蒸的菜肴,都要制成半成品,并把年饭要吃的菜看准备好。每样菜都象征一个好兆头,如一个熟猪头代表福,大块熟猪肉代表禄,用笋丝、千丝、粉丝、胡萝十丝加上黄花、木耳、香菌、芹菜等一起炒成的素什锦代表寿,用肉丸、鱼丸、豆腐丸象征"三元及第"(武汉人"丸"字发音为"元"),用油炸全鱼象征"年年有余。等。烹制好这些菜看,已是深夜时分。讲迷信的人就?quot;转钟"(武汉土话,指时钟转为零点,以后供神祭祖,然后吃年饭。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边吃过谈,欢声笑语,持续几个小时,一直闹到东方发自,天明大亮。这也是个彩头,叫做越吃越亮。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
为了使这顿年饭吃得欢乐,开始拿碗筷时要注意,掌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如果每人都分得了碗筷,还有剩余的,那就意味着来年要添人进口;如果缺碗少筷,就会结这顿年饭罩上阴影,因为讲迷信的老人认为这预示着他们在来年将面对不幸。
六、武汉的方言俚语
武汉方言,有武昌汉口汉阳青山话之分,常年生活在武汉的人可察觉出这些细微的差别:最正宗的武汉话为汉口方言;最不标准的武汉话为青山话;最"弯管子"的武汉话为武汉/广州军区普通话;最混杂的武汉话为大专院校内使用的南腔北调的类似普通话的武汉话。
☆典型词汇举例:
你黑我——意即你吓我。此处黑读he之2声,同“吓"。这是时下武汉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挑土——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来源于麻将。因为打麻将又称 “修长城”,打麻将手气不好时让人替打几把,好像帮人家挑土一样。后来又扩大到“的士”司机的换班以及帮人做事了。
撮虾子——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是赚的意思。
擂肥——“肥”,是指身上有几个钱的人;“擂”,这里指打的意思,以打为威胁。“擂肥”就是就是一种变相的抢劫。“擂肥”现常指外面的一些不良少年抢中小学生身上的钱,也叫洗钱。
一、 称谓常用语
老特——爸爸
老俩——妈妈
拐子——哥哥
外外——外甥
舅辫子——妻子的弟弟
老亲爷——岳父大人
老亲娘——岳母大人
老几——人,常与“个”连用;如“那个老几”,“有个老几”
麻木——人力三轮车
扁担——挑夫
二 、生活常用语
过早——吃
蛮扎实——厉害
苕吃哈胀——猛吃很多东西
条子——身材
胯子——腿
灵醒——整洁、好看,也有聪明之意
称透——整洁、好看之意
打赤巴——赤裸上半身
打挑瓜——全裸
条举——扫帚
浮子——毛巾抹布等
滋——擦
灶妈子——蟑螂
三、聊天常用语
么什——什么
冒得——没有
是说唦——表示赞同
耍拉——麻利
铆起、铆倒——一个劲儿地、努力地干某事
喔涩——一个劲儿地、努力地干某事
是/不是那个事——是/不是那回事、像/不像样
晕——慢性子
豆里——里面
四、吵架常用语
你么跟老子“翻”——你么惹老子,你么跟老子不服气
老子“呼”你两哈的——要打人了,而绝不是叫人,哈读4声
你不识“黑”是吧——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吧
你要“么样”——你是不是想打一架
苕头日脑、苕货——非常傻的人,傻瓜
板马日的——武汉人只怕也说不出真正的意思,反正是骂人的话
谍务——故意地
心里冒得数——心里没有数,常用于识时务者为俊杰、跟老子等倒起
弯管子——指很蹩脚,极不正宗,通常指武汉人说普通话
搞么斯唦——搞么名堂唦,你想干什么
搞不清白——搞不清楚,或指头脑不清醒
裹筋——纠缠不清或理不顺,也指喜欢钻牛角尖的人
嘀哆、落连、嚼腮——指罗里罗唆让人讨厌,落读3声
扳沙——不停地动
敲死——找死
翘胯子——翘二郎腿、呜呼哀哉
不中神——不行了
鬼款、瞎款——胡说、乱讲
翻翘——不服气,做与平常极不一样的事情,翘读1声
得罗——得意,高兴过头,得读3声
掉得大——出丑、吃亏
掉底子——丢人
蛮扎得——喜欢乱嚷嚷
岔巴子——多管闲事
贱三爷——不自重的人,贬义
半吊子与二百五——不懂人情世故、没有多少本事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
作者:
刘昕
时间:
2005-12-15 16:10
七、地方文艺
1、汉剧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发展,并与“西皮”合奏,从而开创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声腔系统。“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亨甫《金台残泪记》(著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谓:“甘肃腔”曰“西皮调”。西皮源出陕西梆子。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调元《汉皋竹枝词》(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二黄合奏,腔调板式已渐趋完备。
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
汉剧分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清代在汉口刊行的《新镌楚曲十种》收有老汉剧本《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临潼斗宝》、《青石岭》等。
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如:襄阳调,用于《雷神洞》中,唱腔近似小调,可与西皮连接演唱。“黄反腔”,拉二黄弦,唱西皮腔,俗称“黄反”,《祭江》、《四郎探母》中均用此腔。
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如《七句半》、《又名罗罗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则是专唱曲牌的剧目。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如:《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颇见效果。
2、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20年进入武汉后,受到汉剧、京剧的影响,逐步发展提高,1923年改为丝弦伴奏。解放后,音乐上有所革新,丰富了板式,发展了“小调”,吸收了“高腔”,形成了“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葛麻》、《百日缘》、《泼粥》、《狱卒平冤》和现代剧《双教子》、《追报表》等影响较大。
3、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
湖北评书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宜昌等地区也有一些艺人从事演出活动。湖北评书的兴起,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民国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汉口市区)督修拦水长堤期间,有艺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说书,很受欢迎。从此说书在这里打开了门户。湖北评书的繁荣发展开始于清同治年问。至光绪年间,洋务派在武汉建立大型工业,修建京汉铁路,市镇经济有了发展,人口骤增,使评书有了大量听众。当时武汉三镇的茶馆都争相邀请评书艺人演出。当时汉口以说书驰名的有任春山、顾轩南,后来他们各收艺徒,各立门户,流传范围逐渐扩大。
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类书目:一是根据演义小说讲述的“底子书”和在这种基础上加工发展的“雨夹雪”,如《三国》、《水浒》、《隋唐》、《岳飞传》等;一是艺人自编自演的“路子书”,如《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等。只求情节惊险热闹的“路子书”的崛起,妨碍了对一些名著的加工钻研,说“底子书”的也逐渐减少。但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艺人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如,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评书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评书逐步整理了一些传统书目,并上演了《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一批新书,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短篇书目,如《智闯鄱阳》、《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使湖北评书得到发展。
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湖北省武汉市人,****党员,一级演员。1959年毕业于武汉一师,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任评书演员,1993年调任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发表出版作品200余万字:长篇评书《杨柳寨》获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一等奖,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武汉地区两届十佳演员,获湖北省首届文艺明星奖,大型戏剧《穆桂英休夫》获1996年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4、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张明智——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擅长湖北大鼓,国家一级演员,有着五十年的舞台生涯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语言幽默,表演泼辣大方,演唱优美而富于韵味,雅俗共赏,独树一帜;拥有众多的观众和追星族,在湖北地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录制了四十多盒磁带和五十多部MTV,畅销省内外,并在多部喜剧电视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曾被评为湖北省及武汉市劳动模范、慈善大使、湖北省文艺明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及武汉市优秀专家。现任湖北省曲艺协会副主席,武汉市红金龙说唱艺术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是一位公认的德艺双馨的曲艺艺术大师。
作者:
冰河
时间:
2005-12-15 17:57
楼主是武汉人还是在武汉读过书?看来对武汉的感情很深噢!!
作者:
刘昕
时间:
2005-12-15 18:04
呵呵,是武汉人(只有一个头哦~么九个撒~)也在武汉读过书~
现在混在大连~是一头正在成长的小驴~
作者:
alian
时间:
2005-12-15 19:24
去过武汉,最喜欢热干面,小桃园的煨汤对我的打击最大,豆皮有点太油了,武昌鱼没感觉,可能是我鱼吃多了。。。
作者:
大鱼
时间:
2005-12-15 19:49
武汉是个好地方!
作者:
Jacky
时间:
2005-12-17 22:44
四大火炉之一,热啊!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