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游族的山版里,读到了大笨鱼转发的这个帖子,是就元旦期间的四姑娘山难有感而发的。
以下是引用大笨鱼在2005-1-26 12:07:29的发言: -------------------------------------------------------------------------------- 链接: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sh/t20050114_362330.htm来源:新民周刊 撰稿:赵牧
对于其中的一些叙事过程不想说什么,但是却感慨于其中的两段话:
80年代以前,在中国从事登山运动的几乎都是“组织安排”的,不论你是否喜欢。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尤其是民间登山,没有谁能被强迫去登山。过去中国的登山者都是“先结婚”,后来真爱上这一行只有很少的人;现在年轻的登山者,几乎大都是因为喜欢或自以为喜欢才来的。他们都知道登山的风险,而正是这种爱,使得风险变得有魅力。
这些年来很多人问过我,登山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曾说登山没有什么意义,它只对喜欢登山的人有意义。因此登山运动就是一项必须“听从内心呼唤”的运动,你不要轻信任何美妙动人的说辞。我并不是说这些美妙动人的说辞都是假的,而是说它只是言说者的个人体验。每个登山者都只能用自身的身心感受告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如果在每一次具体的行动中都遵循了这个原则,就算遭遇了不幸也没什么可抱憾的了。
自认自己这辈子对雪山就只有仰望和敬畏了,不敢把自己归到“登山爱好者”一类中,但是细想想这些道理对于喜欢户外穿越的朋友们来说应该也是有共性的。
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走出户外,恐怕就是所谓的“听从内心呼唤”的一种表现吧。前几天坛子里关于新驴老驴的责任义务什么的讨论得很激烈,但是我想,如果出来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如上文所述,真正听从的是自己内心的呼唤的话,那么自然就会明白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而不是把自己的安全与否或者开心与否寄托在别人身上,同样地自然就会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属于自己的乐趣。
另一方面,当然在此基础上,参加集体活动也应该遵循集体的活动原则。我们虽然有权选择是否参加活动,但选择了参加的话相应地就有义务履行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所应该承担的义务,这恐怕就是坛子所推崇的完全AA制的思考基础。
对俺来说是因为喜欢登山时的感觉,享受登山的过程,登不登顶不重要。
三年内登一座雪山是俺的目标。
为什么要登山?这个问题只能问登了山和即将准备去登山的人们。毕竟,登山还是一件危险性比较大的运动。
而作为爬山穿越,似乎就远没有那么严肃。
爬山,是日常生活的一分子。登山,是未来生活的渴盼和动力。总之,我喜欢山的气息。
早有体会了
登山衣服脏了不用洗,有涂层啊
本来偶那黄色的外衣已经脏的不得了。嘿嘿,前几天登山,看鸟的
那颜色``比偶的还~~~
窃喜
多充分的一个理由啊
支持登山~~
体会二 以前上班穿的太休闲让上面人看着不体面 下面看着老不正经、`赫赫 现在,天天穿 背后的声音“啧、啧、人家那是随时准备登山吧,真精神啊”
体会三 腰不酸了,腿脚也利索了,精神也足了 第一次活动前,医生确诊腰图,运动损伤 床上修养,游泳,按摩,多选 没管那套 嘿,现在好了 估计那次大体力把突起压回去了 嘛毛病都没了,吃嘛嘛香
体会四 周一到周五忙工作 周六周日进山 朋友抓都抓不到人 心中都核计,这家伙有出席,真忙啊,嗨,苯儿有面子!
体会五 省钱啊 以前周末郁闷就泡在商场饭店酒吧夜场 现在也没暂下啥MONEY,但是偶有高-太死呢~~~赫赫
体会好多,先不说吧,别拍砖就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4 11:31:42编辑过]
你的前世肯定是水族动物!
套用煽乎以前说的一句话:山水养性。有时候在登山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现实中忽略或者失去的东西,是回归自然的需要。
“因为山在那里”,一句很经典的回答。但是朦胧了些。
今天,身边的驴友也是一大堆了。驴龄各不相同。其中不乏出来许多年依旧乐此不疲的。
只不过,每个人的兴奋点多少还是不同。我们希望在户外寻找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吧。
记得在白云山穿越时,jacky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除了驴友间的配合和互助中结成的友情,除了山山水水熏陶的心性,我还有一点与大家不同的地方,因为很多路线是我照着地图画的,所以探寻陌生的线路对我有更大的吸引,这是我另外一个兴奋点。
为什么要登山?这个问题只能问登了山和即将准备去登山的人们。毕竟,登山还是一件危险性比较大的运动。
而作为爬山穿越,似乎就远没有那么严肃。
爬山,是日常生活的一分子。登山,是未来生活的渴盼和动力。总之,我喜欢山的气息。
不知道,现在驴子们想法变没?
对我来说,3年的熏陶,爬山已经快成癖啦,看着脚底的嫩肉日渐增多,何时脚底板能变得更厚实?只有等待合适的时机啦!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