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雪山技术] [转帖]中国阿尔卑斯攀登紧急救护白皮书 [打印本页]

作者: 飞得高    时间: 2012-2-6 15:13     标题: [转帖]中国阿尔卑斯攀登紧急救护白皮书

        近年来,随着高海拔攀登运动在国内的逐步推广和发展,国内民间高海拔攀登爱好者攀登技术的逐步成熟。很多的民间攀登者在攀登7000米以下山峰的时候大多采取以阿尔卑斯方式进行攀登。但登山和户外活动都是在复杂和隐藏各种危险因素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高海拔攀登更有着其无法规避的危险因素。而阿尔卑斯攀登方式也因其独特的攀登特性导致一些危险因素被放大,导致一些攀登事故的发生。

  据统计,在目前的民间阿尔卑斯攀登事故中导致攀登者发生伤亡的原因按照比例分别为:滑坠、高山病、雪崩。而部分攀登者更因为滑坠和失温的外伤导致伤残。本文旨在以一个阿尔卑斯攀登者的视角从阿尔卑斯攀登的特性出发,分析阿尔卑斯攀登中攀登者可能遭遇的伤害并解析其急救措施。考虑到国内绝大多数攀登者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医学教育和急救训练,本文尝试以尽量浅显易懂和通俗的原则来分析攀登中一些常见伤病和急救措施


  一.攀登急救基本原则
  因为高海拔攀登的特殊性,导致高海拔攀登紧急救护和日常急救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海拔攀登急救中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急救原则。

  1.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
  因为高海拔攀登的特殊性,所以在高海拔攀登急救中居于首位的是救援人员的安全。在急救时必须首先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并不倡导舍己救人。

  2.安全接近和谨慎移动伤员
  急救队员应当以安全的方式接近受伤队员,防止在接近受伤队员时发生其他意外情况而危及受伤队员和其他安全的队员。在接近伤员后,应当根据伤员的伤势和实际地理情况而决定是否移动受伤队员。除非伤员在所处的位置上会有更大的危险或会受到更多的伤害外,否则不要贸然移动受伤队员。如果必须移动伤员,则应该注意受伤队员的伤势和实际地形以免伤员在移动过程中受伤。

  3.有多名伤者时的救援顺序
  如果在攀登中有多名攀登队员受伤,在实施急救时应首先救护受了重伤,但如果立刻获得救护就有很大的生存机会的队员。稍后救助受了比较严重的的伤,但状况比较稳定的队员。其后救助轻伤队员。最后救助的则是受伤及其严重,无论如何救护生还希望都极端渺茫的队员。
  以上是几个方面是在阿尔卑斯攀登急救中,急救者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二.对攀登中常见伤病的分析

  1.阿尔卑斯攀登中可能遭遇的伤害
  (1)因滑坠和落石等因素导致伤病。
  (2)因高海拔攀登其特殊的环境因素导致的伤病:急性高山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性心脏病。
  (3)其他:雪盲、失温、冻伤。

  2.对攀登常见伤病的分析。
  (1)因滑坠和落石等外力导致的伤病:攀登者滑坠和遭遇落石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和外伤。原因为攀登者因落石和滑坠,身体遭受机械力冲撞造成组织损伤。常见伤病包括:脊柱损伤,颅脑损伤,关节脱位,软组织挫伤,内脏破裂,扭伤,骨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伤病通常不会独立发生,攀登者在遭遇滑坠和落石时通常会导致上述伤病中的两种以上的复合伤。
  (2.1)急性高山病(AME):由于攀登者在进入高海拔地区后,由于缺氧和大气压力的降低。身体在短时间内发生一系列缺氧反应,造成攀登者身体无法适应而产生。
  (2.2)高原性肺水肿(HAPE):由于缺氧缺氧引起肺动脉高压,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收缩不平衡,结果收缩较弱的区域出现激流,造成这些区域水肿;液体通过靠近阻力血管的动脉壁漏出;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出现血栓,血栓又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
  (2.3)高原性脑水肿(HACE):常见于攀登者未经充分适应就进入海拔4000米以上区域。由于身体不能适应海拔急剧上升而带来的缺氧和气压降低,导致攀登者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导致脑组织受压迫,脑细胞代谢障碍,进而发生攀登者昏迷和死亡。
  (2.4)高原性心脏病(HAHD):因高海拔缺氧和高强度的攀登,致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攀登者心肌肥厚和心脏负荷加重,破坏心肌细胞膜。最终影响心肌舒张功能,致使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缺氧还可使心肌纤维受到直接损害,致使心功能减退。高原性心脏病病例报告多见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攀登活动中。
  (3.1)雪盲:又称为紫外线眼角膜炎。由于高海拔紫外线对攀登者眼角膜照射,造成细胞变性、坏死。导致攀登者双眼疼痛,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3.2)失温:由于攀登者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下,或攀登者衣着不恰当,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引起体温过低,致使体温降低到身体正常体温的下限,称为失温。失温如果不及时抢救导致的后果就是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3.3)冻伤:由于攀登者身体某个部位过度暴露于寒冷环境下,导致机体组织因为结冻而对血管和组织造成伤害,组织因而有可能会导致永久而不可逆转的损伤。损伤程度与寒冷的强度、风速、湿度、受冻时间有直接关系。按照损伤的性质,冻伤可以分为冻结性损伤和非冻结性损伤。其区别主要在于遭受冻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视冻伤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

  三.攀登中常见伤病的急救措施
  (1)对落石和滑坠队员的基本检查程序及急救措施
  急救队员首先应当以安全的方式接近受伤队员,在接近受伤队员后视伤者的伤势和所处地形决定是否需要移动伤者。其后对伤者进行初步检查,观测伤者是否意识清醒,检查伤者是否有明显的外伤和骨折,并检查伤者是否有明显的颅脑损伤。接下来对伤者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检查:
  呼吸: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检查受伤队员是否可以保持正常的自主呼吸,受伤队员是否有呕吐引起呼吸道阻塞。
  心跳:检查受伤队员有正常的心跳和脉搏,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腕式血压计检查受伤队员是否可以维持正常血压。
  出血:观察伤者是否有足够导致生命危险的出血现象。

  如果伤者任何一个检查环节有问题,可以对应采取如下行动:
  呼吸:如果伤者有呕吐且呕吐物阻塞呼吸道,立即清理掉伤者的呕吐物。如果伤者无法维持正常的自主呼吸则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心跳:如果伤者没有脉搏,不要犹豫赶快进行心肺复苏术(CPR)
  心肺复苏术(CPR)步骤应按照ABC的顺序来做:首先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应保证受伤队员仰卧于地上,如果受伤队员呈俯卧体位,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

  A:airway,通畅呼吸道。检查受伤队员呼吸道,清理呼吸道异物。去掉假牙,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颏处,抬起下颏,使头后仰,一手托颈后,头后仰的程度以下颌和耳垂的联线与地面垂直为宜,后仰不要过度。
  B:Breath,进行人工呼吸。用拇指和食指掐紧鼻孔,将口包住病人的口,先深呼吸一口,然后吹2次气,吹气时不要用力过猛。吹气后,病人胸部有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有效。
  C:Circulation,人工循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在胸骨中下的1/3处,手掌与胸骨平行,另一手重叠在手背上,两手指交叉抬起,脱离胸壁,双肩绷直,双肩垂直在胸骨上方正中,以肩、臂力量向下按压。以每分钟100次左右的频率按压,以压下去3到5厘米左右为宜。人工呼吸,要和胸外按压配合好。通常是单人做心肺复苏的话,是按照15:2(压15次,吹2次)。如果是双人做,按照5比1的比例进行。即一人吹一口气,一人心外按压5次。吹气的时候,停止按压。胸外按压时不要吹气。

  注意:1.胸外心脏按压只能在受伤队员无心跳或脉搏时才准进行。2.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胸外按压要不间断进行。3.按压时,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晃动。4.向下按压和放松时间均等,放松时手掌不要离开胸壁。5.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取将受伤队员身上穿戴的技术器材取掉,并解开其腰带和衣扣,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出血
  外伤急性出血超过30%即可危急生命。因此如果伤者有出血现象,急救队员应当判断出伤者出血的类型。如果伤者血色鲜红,血流急。出血呈喷射状,出血量大通常为动脉出血。如果血色暗红,血流缓慢,呈持续性出血,则为静脉出血。如果血色浅红,找不到大的出血点,出血由创面渗出,则可判断为毛细血管出血。

  对不同的出血应该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止血带止血法:只能适用于因攀登外伤导致的四肢大动脉出血。止血稳固、可靠。操作时,在准备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衬垫可以使用BUF头巾或者抓绒衣裁剪的布条等就便器材替代),以左手拇指和食、中指拿好止血带的一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在衬垫上围绕肢体缠绕一周,压住止血带的一端,然后再缠绕第二周,并将止血带末端用左手食、中指夹紧,向下拉出固定即可。还可将止血带的末端插入结中,拉紧止血带的另一端,使之更加牢固。
  指压式止血法:适用于中等或较大动脉出血,在伤者出血部位的近心端摸到搏动的浅动脉。用手指或拳头,将血管压向深部的骨上,阻断血流。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填塞止血法:适用于颈部和臀部较大而深的伤口;先将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一块纱布止不住出血,可再加纱布,最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绕颈部至对侧臂恨部包扎固定。
  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将纱布填盖在创口附近,然后用绷带或止血带适当加压包扎,一般20分钟即可止血。阿尔卑斯攀登中,攀登者因伤导致大动脉出血可能性较小,因此加压包扎止血法可以应付攀登中绝大多数的出血情况。

  注意:使用止血带止血时需要注意,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为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原则上应当尽量缩短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每隔40分钟,应松解止血带2分钟,以暂时恢复肢体血液供应。在松解间可采用指压式止血法暂时止血。松解时如仍有大出血或可确认受伤肢体已无保留的可能,在下撤途中可不必在松解止血带。如果急救队员无法跟随伤者下撤,必须在止血带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标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并提醒随同下撤队员的注意。

  (1.2)攀登常见的骨折急救
  攀登中外伤通常可能导致两种骨折:上臂骨折、下肢骨折。
  上臂骨折急救:急救队员靠近受伤队员后,首先安抚伤者让伤者保持必要的冷静。其后可以检查伤者的患处。然后迅速固定伤者的患处。需要注意的是,骨折时,由于局部有内出血而不断肿胀,所以不应固定过紧,不然会压迫血管引起淤血。对患处进行固定时,如果急救队员携带了夹板可以使用夹板固定。如果没有夹板可以使用一切就便器材固定,如登山杖背包背负系统里的铝条等。将两根登山杖分别夹在上臂内外两侧,在登山杖和患肢之间垫上毛巾和布片等松软物品。然后用绷带或者三角巾将上下两端固定。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如果没有小悬臂带可以使用辅绳或绷带代替。
  下肢骨折急救(大腿骨折急救和小腿骨折急救)
  大腿骨折急救:和处理上臂骨折相同,急救队员在接近受伤队员后。即可开始对伤者开始固定。操作时,选用夹板或登山杖等就便器材数块。从伤者患侧腋下至足的外侧长度者一块,从大腿根内侧至脚的内侧长度者一块。用棉花或布条包裹在夹板和伤肢之间。用绷带或辅绳将两块夹板分别固定在伤肢内外两侧即可。如果有条件可以再加两块夹板固定放在伤肢的前后面更佳。在完成骨折部位的固定后,可以使用登山杖、冰镐或背包背负系统里的背板做成简易担架将伤者下撤。
  小腿骨折急救:操作时,取夹板两块或登山杖做成的就便器材。内侧夹板应从大腿根部到足内侧,另一块应和小腿等长的。同样用棉花、布条包裹在夹板和伤肢之间,然后用绷带、绳索、布条固定。最后和大腿骨折一样,使用简易担架将伤者下撤。

  (1.3)普通外伤包扎
  如果攀登者并无骨折和大出血,而只有普通的外伤。急救队员则只需清理其伤处并包简单扎即可。
  常用的包扎物品通常为绷带卷和三角巾。质地最好是棉质、弹性网或特殊纸类。如果没有,多功能头巾,布条都可以临时替代绷带做包扎用。
  包扎的一般原则是包扎时伤者应坐下或躺下。包扎应松紧适度,起到固定纱垫、止血,防移动而不影响血循环为好。
  三角巾头部包扎:将三角巾的底边折叠两层约二指宽,放于前额齐眉以上,顶角拉向后颅部,三角巾的两底角经两耳上方,拉向枕后,先作一个半结,压紧顶角,将顶角塞进结里,然后再将左右底角到前额打结。
  三角巾面部包扎:在三角巾顶处打一结,套于下颌部,底边拉向枕部,上提两底角,拉紧并交叉压住底边,再绕至前额打结。包完后在眼、口、鼻处剪开小孔。
  三角巾手、足部包扎:手(足)心向下放在三角巾上,手指(足趾)指向三角巾顶角,两底角拉向手(足)背,左右交叉压住顶角绕手腕(踝部)打结。

  (2)因高海拔攀登其特殊的环境因素导致的伤病
  高山病(急性高山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性心脏病)的基本急救原则
  根据统计,导致登山死亡的三大因素分别为:滑坠、高山病和雪崩。在高山病的急救上,急救队员对于所有疑似高山病患者都应视为高山病患者处理。急救队员发现攀登队员表现出高山病症状时,应在患病队员病情尚未恶化时迅速撤退。如果患病队员病情恶化,其他攀登队员应采取一切手段运送撤退患病队员。迅速降低患病队员所处的海拔高度和吸氧是高山病急救和治疗的最简便的办法。
  (2.1)急性高山病的治疗
  急性高山病(AME)的症状复杂多变,其出现率和攀登队员的攀登速度所处高度以及攀登队员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其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昏、兴奋不安或表情淡漠、失眠、嗜睡、耳鸣、眩晕、无力、手足麻木、恶心、呕吐、心慌、气短。急救队员一旦发现队友中有人有多项上述症状,应陪同其立即向低海拔营地下撤。并给予吸氧,同时口服醋氮酰胺病情严重者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口服醋氮酰胺和注射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如果患病队员无法在队友的协助下撤退,其余队员应使用就便器材制作简易担架将患病队员撤往低海拔营地。

  (2.2)高原肺水肿的治疗
  高原肺水肿(HAPE)是高山病中的恶性类型。一般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发生,所以也有人认为高原肺水肿是急性高原病的合并症,如果攀登者在攀登期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过程则更易发生。高原肺水肿症状类似于急性高山病但症状更为严重。急救队员在诊断上应予以区分,随着高原肺水肿病情的发展,患病队员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咯泡沫痰,初为白色或淡黄色,后即变为粉红色,量多者更会从口鼻涌出。患病队员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口唇、颜面青紫,心率快的症状。在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嗜睡的症状。同时急救队员还要注意患过高原肺水肿的队员,因为患过高原肺水肿的人属于高原肺水肿的易感者,很容易再次发病。在治疗上患病队员应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大流量吸氧。口服速尿并肌肉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其余队员应使用简易担架将患病队员下撤。值得注意的是,速尿是一种强效脱水利尿药物。会在短时间造成身体水分的急剧丧失,进而造成电解质紊乱。在饮食上应注意保持患病队员食盐的摄入量,同时严格患病队员的饮水量也应严格控制。

  (2.3)高原脑水肿的治疗
  高原脑水肿(HACE)是高山病中的恶性类型,多发生于急速登至6000米以上,或过度疲劳时也有在睡眠时发生的案例。脑组织对氧的需要量很高,人脑约为全身体重的2%,而其血液需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6,氧消耗占全身耗氧量的20%,所以脑组织对缺氧特别敏感。高原脑水肿的症状表现为患病队员除有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还包括丧失方位感,丧失记忆,出现幻觉,精神病行为,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嗜睡以至昏迷。严重昏迷者,多并发脑出血以致危及生命。高原性脑水肿发病前多伴有剧烈头痛、心慌,随后逐步发展为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最后发展为神志不清,但神志不清的前后过程较长。攀登者高原脑水肿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攀登者频繁打错绳结、步伐不稳、逻辑思维混乱、技术器材使用错误等表现。急救和高原肺水肿的急救原则相同。一旦急救队员发现有队员表现出高原脑水肿的症状,应抓紧时间陪同患病队员迅速下撤。并给予吸氧和口服速尿同时配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如果患病队员已经出现意识障碍无法在急救队员的协助下撤退,则表示患病队员高原脑水肿已经非常危险。则应立即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将患病队员下撤,同时使用湿毛巾冷敷患病队员额头,降低颅内压。

  (2.4)高原性心脏病(HAHD)的治疗
  高原性心脏病也是属于高山病的一种临床类型。其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昏、疲乏等症状。需要注意2005年在启孜峰还发生了一名攀登者因高原性脑水肿诱发高原性心脏病死亡的病例报告。一旦急救队员发现攀登队员有高原性心脏病的症状应令其立即就地休息,给予吸氧。并含服速效救心丸10到15片或硝酸甘油1片,必要时3到5分钟后可重复含服。其余队员应立即制作简易担架将患病队员下撤。

  (3)攀登中其他的常见伤病
  (3.1)雪盲的治疗
  首先攀登队员在每天攀登前都应带上雪镜。一旦发生雪盲,攀登队员应协助雪盲队员前往或撤往最近的营地。抵达营地后,雪盲队员应在帐篷中休息,用冰水湿润毛巾后冷敷双眼。并包扎双眼避光,同时使用氯霉素眼药水、红霉素眼膏滴涂双眼。轻度雪盲通常通过6个小时的治疗和休息症状就可完全消失;中度或重度雪盲则需要2到4天的休息和治疗症状才会消失。雪盲症状没有完全消失的攀登者禁止继续攀登,应留在营地继续休息及治疗直到症状消失。

  (3.2)失温的急救
  人体正常体温是37度。如果攀登者身体产热大于散热,开始失温时,身体会通过不断的颤抖使身体保持温暖。如果失温的不被控制,体温降低到32度以下时会停止颤抖。随着体温的降低,然后呼吸和脉搏无法观察,最后瞳孔扩张死亡。人在不同体温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体温36到35度时,肌肉强烈颤抖,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感觉劳累。35到33度时,肌肉剧烈颤抖,言语困难,无法完成打开主锁等简单的技术操作,思维开始迟钝。33到31度时肌肉开始减轻颤抖;开始出现幻觉,做出不合常理的举动。失温急救首先从避免散热开始,急救队员找到失温的攀登者时应首先将攀登者移出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脱掉攀登者潮湿的衣服,换上干衣服并喂攀登者喝一些热水。如果这些措施无法让攀登者回复正常的体温则需要一个体温正常的攀登者在睡袋中给失温队员直接以身体接触让攀登者回复正常的体温。同时还可以把发热袋放入失温攀登者的颈部,左、右腹股沟,和腋下,帮助失温的攀登者回复正常的体温。如果失温的攀登者无法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则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CPR)。需要注意的是:在移动失温的攀登者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肢体大量冰冷的血液回流心脏,刺激心脏,导致心脏的骤停。

  严重的失温者,看上去有如已经死去,但急救队员也不可放弃急救。
  “失温病人在冰冷时一定还没有死,死亡时身体变暖和。”
  这句话出自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hypothermia的官方文章。因此,除非失温的攀登者身体回暖并在经过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后仍没有生命迹象。

  (3.3)冻伤的急救
  冻伤一直以来就是困扰攀登者的常见伤病之一,以其高致残率著称。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如果某个肢体部位过度暴露于低温下,低温导致机体组织因为结冻而对血管和组织造成冻伤。在医学上按照冻伤的程度把冻伤共分为4度:
  I度冻伤:亦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冻伤部位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不留瘢痕。
  Ⅱ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冻伤部位后除红肿外,还伴有水泡。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结痴后可痊愈。
  Ⅲ度冻伤:伤及皮下组织,冻伤部位红肿并有大水泡,冻伤部位皮肤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Ⅲ度冻伤会给组织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伤后除遗留瘢痕外,还可能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Ⅳ度冻伤:伤及肌肉和骨骼。发生干性和湿性坏疽,会导致截肢。

  冻伤的急救首先应从治疗失温开始。在解决了攀登者的失温后,可以考虑是否给攀登者冻伤部位采取复温和解冻措施。如果攀登者的冻伤部位在解冻后有可能在后面的行程中再度冻住,则不可解冻。因为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在解冻后又被冻住,会对肢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同时如果攀登者在攀登中一只脚被冻伤,则更不允许解冻。因为一旦解冻,冻伤的攀登者就无法行走,必须由其他攀登者抬着撤退。但需要注意的是:外伤和行走可进一步加重冻结组织的损害,同时被冻的时间越长,对以后组织的损害越大。如果情况不允许现场复温,则应注意保持冻伤部位的干燥,并使用无菌绷带包扎冻伤部位,直到复温。

  如果冻伤的攀登者已经抵达营地,且攀登队携带了治疗冻伤所必需的药物,则可尝试对其冻伤的部位复温。复温只需要将攀登者冻伤部位侵泡在36度以下的温水中即可,水温不可高于40度。98年珠峰,一名攀登者因冻伤,用40度水复温,后来指尖被截;相近的情况,新西兰向导用30度水复温,最后肢体得以保留。

  在完成复温后,可以让冻伤的攀登者口服异丁洛芬(ibuprofen)每日3次,每次400mg。如果冻伤部位有伤口可以先使用消毒剂洗净,然后使用云南白药覆盖整个冻伤面,并用纱布或绷带包扎冻伤处。根据病情,2天换药1次。同时冻伤部位注意保暖防止再度冻伤。

  注意:冻伤发生后,严禁雪搓和捶打冻伤部位!在冻伤的急性期,必须避免伤肢运动。急性炎症一旦消散,应尽早活动指(趾)关节,防止关节僵直,有助于肌张力恢复。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不得服用异丁洛芬(ibuprofen)。从西藏军区总医院公布的治疗因攀登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所导致的冻伤患者来看,自1970年到2000年,西藏军区总医院共收治海拔7000米以上冻伤患者26例,其中有5例为面部冻伤,其余21例全部为四肢冻伤。由此,攀登者在攀登中应加强四肢和面部的保暖预防冻伤。

  四.急救包的设置
  在攀登中,每支攀登小队都应携带一个急救包。急救包通常由攀登小队中的急救队员携带,如果有条件可以把急救包用真空封装机密封,然后送到医院进行紫外线消毒。每次攀登前必须拆开急救包,检查急救包内的急救药品是否过期急救器材是否失效。

急救包清单
未命名123455.jpg


  总结:

  面对攀登所发生的紧急事故,要求急救队员掌握熟练急救技能,其余攀登队员不可慌乱,应协助急救队员开展急救。攀登者在平时应多学习急救知识,并有意针对攀登所出现的紧急状况开展急救演练。本文所列举的急救措施只能为受伤的攀登者提供基本的现场急救,并不能替代正规系统的治疗。一旦受伤的攀登者伤势得到控制,其余攀登队员应将其下撤,送往医院开始正规治疗。


原文链接:http://bbs.8264.com/thread-116096-1-1.html

图片附件: 未命名123455.jpg (2012-2-6 15:12, 80.45 KB) / 下载次数 324
http://192.9.149.26/attachment.php?aid=109213&k=682805ffa8d992c6f554644569586db1&t=1734930559&sid=K8Bu8C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12-2-6 16:40

这个得慢慢学习
作者: 飞得高    时间: 2012-2-7 11:14

本帖最后由 飞得高 于 2012-2-7 11:18 编辑

[转贴] 高原适应十要诀

1、别冲动:
这一点尤其针对没有去过高原的山友。切忌见到圣城
拉萨等美景,就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以免导致内分泌失衡。保持一个平和随意的心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2、勤更衣:
高原的气候,每天的早晚温差比较大,很可能中午的时候穿抓绒还嫌热,晚上却要穿羽绒。所以,不论何时,手边多带一件衣服,热了记得脱、冷了及时穿。减少感冒发生的几率。
此点也适用于雪山攀登的过程。在好天气下行军,一般只穿三层(排汗、抓绒、
冲锋衣),凡是途中休息,第一件事情是固定好自己和背囊;第二件事情就是及时穿上羽绒衣,以避免着凉;然后再做喝水、拍照之类的事情。

3、多喝水:
多次、少量的饮水,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所以保温水壶应随身携带(睡觉时可放在手边),无论在哪儿,记得经常补充水分,但要注意每次不要喝得太多。

4、免油腻:
初上高原,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处在自我调整之中。吃饭时注意少食过于油腻的食物,以避免给消化系统增添负担。

5、戒饮酒:
虽然喝酒会在短时间内使人有身体发热的感觉,但这是一种错误的取暖方式。摄入酒精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作用,不仅不利于调整状态,还可能产生不适。

6、少抽烟:
对于有吸烟习惯的山友,初上高原,要减少或者停止吸烟,以免影响呼吸系统的血氧交换。

7、勿早睡:
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而很早就上床睡觉(比如8、9点)。但这样,却容易在半夜醒来,而且接下去不易入睡,因而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甚至会打乱了生物钟,导致以后几天均受影响。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睡眠习惯即可,略微再推迟1小时左右也无妨。

8、要通风:
在房间内或
帐篷内休息时,要注意良好的通风。住在房间里可以适当开窗,住在帐篷中则注意拉链留缝。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缺氧,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9、积极适应:
初上高原,最好的适应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动,也不是大运动量地四处活动,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主动、积
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在营地或驻地附近散步。

10、充分沟通:
如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有异样,可以向有经验的人反应,比如领队、教练、队医,听取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做好调整和适应。队友之间要彼此多关注,如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特别异样的反应(比如神志模糊、嗜睡不醒等),应及早向教练或队医报告。做好充分沟通时,也要注意避免因精神过于紧张而导致的心理作用。所以,前期做好对高原适应、高山病等知识的充分了解,非常必要。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