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观察 自助旅行曾经是一些年轻人的“成年仪式”,而今他们却对此感到厌倦 成为过去时的“背包族”
本报记者 王磊
28岁的朱震开始讨厌别人把他称为“背包族”。这个转变发生在今年春节,他和朋友们去亚布力滑雪,遭遇了“背包族雪崩”———满世界都是穿GORE-TEX面料滑雪服、防水透气雪地靴、扛着BIGPACK登山包、挂着专业滑雪板的所谓“背包族”。“他们占领了所有的雪道,但技术却糟糕得一塌糊涂,除了想显示一下精良的装备之外,他们更像做秀的小丑,从雪道上滚下来,然后躲在宾馆里大吃大喝,四处乱扔垃圾。”
几乎走遍了国内各类旅游景点的朱震觉得,“背包族”现在就像当初的“老头旅行团”一样,简直成了旅游区令人刺目的景象。头戴丛林帽、脚穿高帮鞋,手腕上戴着海拔表,脖子上吊着GPS(全球定位仪),身着速干衣、两截裤再加上防风外套,“你以为他们要去登山,其实只不过是到郊区某个公园度周末。”“形式大于内容,虚荣掩饰着无聊”,这就是朱震对于城市里流行的一些自助旅行者的看法。他说:“我开始怀念学生时代挎一小马桶包拎着塑料袋上黄山华山时的潇洒和轻松……”
自助旅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城市生活时尚。几年前,还只有十几平方米大小的户外用品专营店“三夫”,今天已经在北京的显要地段开设了三家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分店。这里经营大到帐篷睡袋小到牙签和漱口液等各类自助旅行用品。他们定期举行的户外活动则吸引了几千人的“会员”。
但是,负责活动策划的阿鱼说,虽然不断有新会员加入,但越来越多的老会员都离开了。“大多数人尝试过‘背包’的感觉,失去了新鲜感,还有少数人去实施自己‘宏伟’的旅行计划了———他们不一定背着大包,很可能只带着一架DV或一个笔记本”。
他说:“他们更喜欢那种一个人在路上的平静和愉悦,而不喜欢为了成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与一群全副武装的人喧闹着去爬野长城。”“旅行应该成为一个年轻人的成年仪式。”自由撰稿人王斌说。他在去年写了一本旅行书叫作《藏地牛皮书》,详细介绍了他2001年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历时9个月的自助旅行故事。这本售价58元的书发行了近7万册,成为许多“背包族”的必读书。“我觉得应该叫做‘旅行’,而不是‘旅游’。前者意味着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独自去面对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而后者至少是一种过于奢侈的消费方式。”
他说,他在许多城市签名售书作报告,都想传达一个理念:每个人都应该经历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而有趣的旅行,“你去贴近那些陌生人,和他们成为朋友,才知道这个世界多么丰富,才懂得自己从前的许多想法多么狭隘”。
但是王斌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是,“除了旅行,你靠什么为生?”王斌认为,这个现象说明,无所顾忌的自助旅行,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只是一个梦想。“大家回来后还要考虑挣钱、买房子、买车这些实际问题。人不可能永远在路上旅行,只有你把人生当做一次漫长的旅行,也许才会真正懂得此中的快乐。”
在北京某家媒体工作的张波,已经有5年的背包旅行经验。他说,最早的时候他和朋友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山水症候群”,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某地铁站集合,背着高度超过头顶的巨型背包,去郊外露营。“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引来诧异和询问的目光,别人彷佛感觉我们来自外星。”
他觉得,那种兴奋更多地来自一种“成为另类的感觉”,而现在他不需要这种微不足道的满足了。“我已经不再是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通过招摇过市去体会成就感。”去年他和两个要好的朋友自己驾车旅行了两个月,“我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尽量深入到那些小山村里,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体会他们的快乐和悲哀。”
他计划搞一个摄影展。“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我并不希望让人们对那些荒蛮的景色,或者偏僻角落中生存的人抱有猎奇的想法,我只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世界的差别有多么大,而我们自己是多么渺小。”
无论怎么说,当那些曾经的“背包族”渐行渐远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的年轻人希望体验这种感觉。新浪网的“旅行论坛”汇集了大量渴望背包上路的人,他们在这里交流信息,虽然版主更换了好几届,热度从来不曾减弱。一篇题目为《背包族的宣言》的文章说,“城市,是我们的物质家园,而在路上旅行,寄托了我们的理想和灵魂。为了获得快乐,并且让生活更加完整,我们选择自助的方式,去寻找———背上包就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一成不变的态度,这就是背包族的宣言。”
朱震说:“去过很多地方后,我开始苦笑着反思,买那些多余的装备到底是为了旅行的轻松,还是为了增加旅行的负担?是为了增加旅行的乐趣,还是为了虚荣摆谱?”他决定今后“轻装上阵”。
王斌在他的书的扉页上写道:“可以没有一切,不能没有旅行。”他说,如果你不能从中领悟一种朴素的精神,就不要自诩什么“背包族”了,“这玩艺儿就像‘ B OBO’、‘国际自由人’、‘小资’这些烂俗的概念一样招人烦。”
因为坛子的关系,最近跟很多驴友有过交流。坛子要吸引什么样人群的注意?又想留住哪一部分的群体?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者说走出来的目的不同,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只不过,不做坛子,谁也不会去想这些。
今天无意翻出了这个转在野人网的老帖子,联想到几天前在户外店里看到的动辄好几百块扔进去的新新驴,不禁想问:我自己是为了什么要走出来,我们坛子里的每一位又是为了什么走出来?
别人的目光我们无法去控制也无需在意。但至少,我希望,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今天的自己时,不会是一种苦笑的表情,不会觉得自己当初很虚荣很傻很幼稚,不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在招人烦。
自我检讨一下 可是,好的装备在一定程度上让户外变得舒适和安全
至于每个人户外的路能走多远 路遥知马力了~~~
无所谓,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追求和需要。
如果人是从80岁往1岁活当然可以从容许多,可是事实相反自然免不了年少轻狂,这也同样是种经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农民伯伯热炕头上喝点烧酒,小资们在咖啡厅里品品卡不及诺,自虐分子跑雪山里煮罗送汤……彼此不理解,但都自得其乐。
如果作者是因为“虚荣的背包族”而不屑,那他这种划清界限的清高不也是一种虚荣吗?
如果作者是因为“虚荣的背包族”而不屑,那他这种划清界限的清高不也是一种虚荣吗?
老树总有不同寻常的视角,呵呵,高!
无所谓,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追求和需要。
如果人是从80岁往1岁活当然可以从容许多,可是事实相反自然免不了年少轻狂,这也同样是种经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农民伯伯热炕头上喝点烧酒,小资们在咖啡厅里品品卡不及诺,自虐分子跑雪山里煮罗送汤……彼此不理解,但都自得其乐。
如果作者是因为“虚荣的背包族”而不屑,那他这种划清界限的清高不也是一种虚荣吗?
经典!!!背自己的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个帖子印象中是小虎转在野人网的,当时引来很多砖头。所谓的出发点不同,想的也不一样。
同意布丁的:只要关注的心还是一往情深,那它就会得到延续。
这帖子是够老的的了,今天再看却又是一番感触。
记得稻城穿越的时候,路遇一伙临时组成的4人穿越队伍,他们中除了那个叫坤的女孩子,其余3个人没有登山鞋(更不要讲狗太死了),没有雪套,没有冲锋衣,没有帐篷……他们有着和马夫一样的装备,和马夫同吃同住,也走下来了。其中一个大眼睛男孩子,还有点不屑的对我说:“我就买了一条毛毯穿越完我要卖给马夫”——言外之意,怎么着,没有你们那么专业的装备,也一样。我笑,年少轻狂的模样,有点幼稚有点可爱,更多的是无知。当时我差点脱口而出:当初老前辈们登珠峰的时候,也有穿军胶上去的,你将来也可以呀!同时在登顶时鄙视那些穿登山靴带冰爪的。
我们出行,是为了看外面的世界,是为了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也许我们选择徒步的方式,常常被人说成“自虐”,那就是自虐吧。
但自虐绝对不等于自残——明明可以穿狗太死的鞋,却偏偏喜欢让双脚泡在湿冷的军胶里;明明有更先进的装备让你在徒步的过程中更舒服,却不肯选择——这不是有严重自残倾向就是有神经病。
装备是用来使用的。
可是买了装备不使用,干卿何事?!
我们常常买件名牌衣服买双名牌鞋花上千元,被视若无睹;为什么同样价位买件功能性的衣服买双功能性的鞋就要被指责?我愿意穿登山鞋去吃杀猪菜去走滨海路甚至去上班,碍着谁啦?管得着吗?
不是我不明白,世界变化太快!当在街上看到穿肚兜招摇过市的女孩子你习以为常时,不要对背着大包的所谓“背包族”再挑三挑四吧。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