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
(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
(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
四、《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
(2)远古时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不占卜,观察鸟类行踪进行占卜,为“鸟占”。根据天象来占,称“星占”随着各部落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
五 “卜筮”之说:
(1)“卜”亦称“龟卜”,是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运用龟的腹甲和背甲以及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并对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状,然后进行钻凿,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一些“卜” 字形细纹,这些细纹称作“兆”或“卜兆”。根据卜兆,推断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须记数,这些应用了数学概念,而数字的排列与组和,产生了六十四卦。这时期数字系统的产生领先于世界,然而它并没有向进发展。(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进。“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千年间没能说清,直到宋初,隐居在华山的道士陈抟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两两组成,分别四方及中央,它的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辞》中的数字观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洛书》也称九宫,由一到九数字组成,它的特点是奇数在正位,偶数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论是沿正方位还是沿对角线,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拿现在的数学语方说,这是一个三阶幻方。
(3)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区别:《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无法表现丰富的内容。《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现余地。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周期,为表现一个重要哲学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周易》六爻一卦,共计六十四卦,在量方面这是最佳选择。在内容方面内涵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易》在这方面是无法同《周易》相比的。
(3)
一、 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和传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1 .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
(1)《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学派众多,除了儒家,还有其它学派思想家。
(3)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
从师承看,皆认为汉易开山祖是一个叫田何的人,田何传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再后又传给杨何。丁宽又传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史载《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之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孟京之学”。此外,汉易还有费高易学体系,指费直和高相,属民间之学说。汉易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学派,费高古文易学派。
2.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有三种
(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谋类》。这些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太极元气说等。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成说
东汉时期,孟京易学势力衰弱,而民间易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逐渐出现了,费氏与孟京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二、 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
晋唐重易理的特征。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
1.
(1)王弼,玄学易学创始人,著《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师《易经》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
2.
(1)
(2)
以上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三.宋明易学
1.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 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2.
同时期,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
(1)
(2)
(3)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此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结束了宋明易学。
四、
清代易学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不敢发挥,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
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至此,有一说,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杂说。
五、
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2. 重视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有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3.
4.
《周易漫谈》王居恭著
《周易新探》
《易图新辩》欧阳红著
《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 束景南著
《中华周易》
《易经杂说》
《周易概论》
抽空看看,虽然俺是学理的。。。不过俺还挺喜欢看这些东东
一、《周易》研究,侧于注释的历代著作选列 《子夏易传》 为说易之书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传》 相传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郑康成注一卷,汉·郑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周易口诀义》 唐·史徵。
《周易释文》 唐·陆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传》 宋·程颐。 《温公易说》 宋·司马光撰。 《周易新讲义》 宋·耿南仲。
《周易本义》宋·朱子撰。 《易说》 宋·赵善誉。 《周易经传集解》宋·林栗。 《周易祥解》宋·李杞。 《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 《周易函书约注》 清·胡煦。 《周易傅义》 清·朱轼。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栋。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学》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学》 清·姚配中。
《周易古经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侧于发挥的历代著作选列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192.9.149.26/) | Powered by Discuz! 7.2 |